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公平 公正 公开 让阳光低保受惠于真正需要的人

冶秀莲是西宁市城东区的一户低保户,在递交申请的那两天,她心里一直在犯嘀咕:“需不需要找个熟人打个招呼?”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正让她犯难的时候,她的低保证就办了下来。用社区民政干部的话说,如今,通过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你的财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符合条件,一个也不落,若不符合条件,任何人“爱莫能助”。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掉队,也不让任何一个不达标的家庭“挤”进低保队伍,这就是我省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信息平台,阳光施保的有效举措——

“洗牌”洗出一片明媚天——格尔木市“阳光低保”工作侧记

在格尔木,关于低保户,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和干部搞好关系,打个招呼,就可以弄个低保一直吃,反正查得也不严,开着小车、住着商品房吃低保的大有人在,也没谁管。

话虽难听,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是无中生有。确实有极个别干部看人情、凭关系办低保,也确实有一部分所谓的低保户,用隐瞒财产、租住破旧房屋等方式骗保、混保。群众有意见,也是难免。

但是现在,这些说法就像阳光下的冰雪一样,不断融化、消失。原因很简单:过去那些“骗保”户、“混保”户,已经被一个个清退。而且,格尔木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同城同待遇,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清退一个“骗保”户,也许靠的是眼睛,而不断清退“骗保”户,靠的是长效的制度。2010年起,格尔木市开始执行“洗牌”制度,也就是把所有享受低保满一年以上的低保对象推翻,重新进行申请、审核、审批,重新认定低保享受资格,经过几年的摸索、优化,效果良好。据统计,通过这种“洗牌”方式清退的低保对象有551户,新增低保对象85户,有进有出。

“动态管理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每年重新申报,可以把钱用在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充分体现公正公平。低保是救助制度,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为人民把钱用好,我们的责任重大。”格尔木市民政局局长唐富明说。

市民郭世华年近四十,身体不好,丈夫也残疾,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2007年开始,她申请了低保,全家每月能领到1072元,虽然钱不多,却真的是雪中送炭。郭世华告诉记者:“每年重新申请,虽然比以前麻烦,但是我挺支持的。现在要是想混低保,那真是太难了,干部们要去家里转,要写委托书,还要接受大伙的评议,浑水摸鱼是不可能了。”

郭世华所说的,就是格尔木在申请评审上用的几个办法,用这些方法,让低保从“宽进”变成“严进”,与大“洗牌”相结合,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委托书,就是申请对象需要写一份书面委托,授权格尔木市民政部门了解自己的财产情况。民政局联合银行、车管所等单位在内的21个部门,建立了一个核对机制,并成立了专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申请人有多少银行存款,有没有小车,有没有房产,一查就清清楚楚,想瞒也瞒不住。

“大伙的评议”说的是三级低保评审会议。乡镇(街道办事处)、行委、民政的低保负责人、纪检代表和一定数量的居民代表组成参评组,先根据申报材料、入户调查情况、财产核对报告等分析申请对象是否符合条件,再以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纳入低保,全程都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有一次,评审会议评审一个低保申请对象,材料没什么问题,但在场的群众提出:这个人是我的邻居,他有一辆小轿车,挂在别人名下,逃避财产核对。根据线索,工作人员重新对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取消了他的申请资格。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人员毕竟没有三头六臂,总有些了解不到的情况,这时就要靠群众,我们还设有举报电话,让大家来监督。”市民政局下属的市社会救助局局长马占伟说。

做低保工作“有酸有甜”。酸,是那些被清退的对象不甘心,骂人的、威胁的都有。但是民政干部手里握着足够的证据,可以理直气壮地做工作。甜,是看到困难的群众得到了救助,脸上露出笑容,就觉得自己做了点有益的工作。

赵碎定今年70岁了,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老人丧子之后心烦意乱,没有申请低保。了解到情况后,马占伟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主动帮老两口办理低保,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老两口一辈子没张合影,马占伟就为二老照了张像,二老非常喜欢,一直摆在家里。

照片上,二老笑得很甜。让每一个低保户都有这样的笑容,是民政干部们的希望,也是“阳光低保”的目的。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