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宁夏银川踏浪科技大潮 创新引领未来

银川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满足市民公共服务需求。

宁夏嘉源绒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理念突破与提升,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

西北轴承轨道交通轴承有限公司进军轨道交通轴承领域,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飞跃。

核心提示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近年来,宁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42.8%提高到了49%,科技创新潜力排名从全国第16位跃升到第8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连续10年有18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涌现出了神华宁煤、共享铸钢、吴忠仪表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去年底,我区出台《宁夏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规划》,绘就了未来5年宁夏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到202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3.5件,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6.3%。根据《规划》设定的“路线图”,在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力争到2020年全区R&D经费中政府投入达到18.5亿元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64亿元左右。

“高大上”农业科技助农增收

5月22日,贺兰县西岗镇的新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内绿意盎然。西芹、黄瓜、西甜瓜……各种花果蔬菜长势旺盛,空气里弥漫着清新香甜的气息。在新建成的二代节能日光温室里,一排排番茄藤整齐地“爬上”了近两米的架子,“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果实。

“现在瓜果菜种植全靠科技。”技术人员小赵指着旁边一台机器告诉,棚里的湿度、土壤水分和施肥调节全靠它,又精准又省力,还能提高瓜果产量。

新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按照“科技兴业”的发展思路,开启了现代化种植模式。通过引进科技和高效自主创新,利用水肥一体化、温室自动控制设备和以秸秆生物反应堆、集约化育苗、高密度栽培等为主的设施,助推优新技术在园区全面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土壤连作障碍,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瓜菜的产量质量,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作为宁夏近年来的新型农业,瓜果种植业依靠项目科技创新,打破了宁夏地处干旱、降水不足的发展瓶颈,实现了宁夏种植业的“逆袭”发展。

5月23日,贺兰县洪广镇的中地生态牧场大楼,两台巨大的圆形“转盘”缓缓转动,奶牛们有条不紊地走上转盘,享受大约20分钟的“机械挤奶服务”。技术人员告诉,这种自美国进口的80位重型转盘式挤奶机实现了“全自动挤奶”工序,既清洁环保,又高效节能,是目前全球技术领先的全自动挤奶设备。

7万平方米标准化泌乳牛舍的规模化养殖,带卧床、水冲式的全封闭饲喂模式,美国USFARM粪污处理设备……在现代化的生态牧场里,一切都被科技赋予了神奇力量。TMR饲喂、性控快繁、牧场物联网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为打造全区优质奶源基地和优质奶牛繁育核心区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贺兰中地生态牧场日产鲜奶315吨,泌乳牛平均单产10560公斤,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实现了企业增产、农民增收。

目前,宁夏水稻种植面积120万亩,以宁粳43号为代表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总面积的55%以上,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占80%以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占25%以上。这些宁夏人引以为傲的数字,饱含着宁夏科技进步的累累硕果。

“2012年前,宁夏的稻米种植业还处在相对传统的状态,既没有科技加持,也没有现代设备配套,大米的品质和产量都得不到提升,价格自然就不高。”回想起5年前宁夏稻米种植业的整体状况,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文的记忆依旧深刻,“宁夏平原沃土连连,大米也曾畅销全国,如今却只能因质量平平退守本地市场,一想到这些,就不甘心!”

2012年,广银米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种植技术和设备,迈上了宁夏米业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通过在流转土地5100亩,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有机水稻立体生态种养,进行稻田鱼蟹混养等技术的试验与示范。通过引进优质水稻新技术,推广种植宁粳43、宁粳47等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旱育稀植栽培、摆栽机插秧、机械化生产等新技术,提高了水稻品质和粮食产品安全,扩大了优质原粮的生产。

短短五年,在科技的推动下,广银米业有限公司发展迅猛,成果丰硕。公司生产的富硒有机大米获得国家认证,并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创出了宁夏米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2016年12月,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重磅发布,宁夏大米上榜“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宁夏兴唐、塞外香、昊王三家企业入列“2016中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核心企业”。

如今,“宁夏大米”远销全国,不仅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管理,还开展了土地入股、种养融合、专业组织社会化服务,开发了“互联网+农业”优质稻质量追溯信息平台,提升了“宁夏大米”品牌综合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内向拓展和外向延伸。

近年来,宁夏农业科技得到长足发展,农业新品种育繁推步伐加快。截至2016年末,全区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5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2个,同时组建了3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区改良奶牛50万头、肉牛200万头、肉羊300万只,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00多份,培育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1个,实现了水稻品种第7次、玉米品种第6次、小麦品种第5次、马铃薯品种第4次更新换代,推广应用农作物优良品种105个,累计推广面积3159万亩,建立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综合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2016年全区粮食、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为全区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为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3年,作为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并承担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自主国产化任务。神华宁煤集团通过联合2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攻关完成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项目国产化率超过98%,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且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集团自主研发的“神宁炉”,“通吃”各种煤炭,避免了德国西门子气化炉只能吃“精煤”的缺陷,为劣质煤清洁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国产化战役,带动了国内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终结了“洋货”暴利,大大降低了煤化工项目建设成本。

2016年12月,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合成装置在先后产出费脱轻质油、稳定重质油、稳定蜡后,最终产出合格蜡,标志着关键装置打通流程。

4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成功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拥有了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和成套大型工艺技术,并在装备制造业集成能力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宁煤集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从“梦想”变成“现实”,只用了短短数年。而在这样“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科技创新产生的无尽推力。

科技给新时代的宁夏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赋予宁夏飞速赶超发展的动能和勇气!

2016年,我区工业继续推进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稳定发展。2016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1.14亿元,同比增长7.5%,全国排名第14位,西部第7位,西北第2位。

得益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宁夏工业在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实现重要突破。400万吨煤制油项目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居世界两强之一,百万千瓦超超临界蒸汽轮机球墨铸铁件打破了我国高效蒸汽轮机基础部件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铸造3D打印产业化设备,高压差多级降压控制阀等高端控制阀、危险废物废汞触媒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尺寸碳酸锂晶片等研制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都有了宁夏制造的身影。

7年投入50亿元!宁夏科技创新投入“不小气”

2013年,作为第二批10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银川市开启了令人瞩目的智慧银川建设。率先引入PPP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投融资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提高了政府行政化创新、城市立体化管理、民生精细化服务、产业融合化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搭建了一座四通八达的桥梁。得益于这座桥梁的高效便捷,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利。

2016年6月,集人脸识别、语音交互、业务办理、自动充电、自主导航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机器人入驻民生银行银川分行,宁夏首次出现了可以协助客户办理开卡、存取款、转账、理财等银行业务的智能机器人,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此外,智慧银川公交站台、智慧社区、智慧互联网医院等智能化便民应用也层出不穷。

数据与云平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宁夏网络平台覆盖率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截至2016年9月,银川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滨河新区智慧产业园建设,已拉动投资37亿元,预计202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每年利税逾4亿元。

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财政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和补助,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2010年以来,全区财政科技投入近50亿元,减免税收23亿元,发放科技贷款32亿多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110亿元。

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方面,我区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了“313人才工程”“基层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领军人才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等“三项人才工程”,培育了一批本土科技创新人才,遴选36名科技人员作为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探索“柔性引进”人才引进办法,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到宁夏创新创业,全区建立了院士工作站46个、专家服务基地43个,共柔性引进国内外院士119人、国内知名专家338人、急需紧缺博士361人。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团队,77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凝聚了包括带头人、外聘专家和骨干技术人员在内的1500多名创新性科技人才,成为宁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依靠科技进步,我区在水资源配置、生态修复、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信息化村村通,在国内首创了稀释氧化亚氮速效戒毒技术,重大遗传性眼病早期干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岛叶癫痫、脊柱结核等地方多发疾病临床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如今,地处内陆的宁夏冲破了发展的桎梏,改变了曾经的落后面貌,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的无限推力,“全新宁夏”的靓丽名片将被传递到越来越远的地方……

数读2017年宁夏科技工作

◎主要目标

力争全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3.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建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建成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科技报告系统。

继续强化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围绕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1+4”特色农业、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200项左右自治区科技成果。

进一步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2家自治区级高新区,新组建约20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组织培育认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组织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启动培育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持续深入开展科技交流合作。联合中科院组建宁夏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枸杞研究中心,引进和建立5个以上工程化团队与平台。推进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科技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