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产业转型的大武口样本

工业以传统煤炭业为主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之痛。

只有打破倚能倚重的工业结构,进行产业优化重组,才能“涅槃重生”。

近年来,大武口区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同时精准招商,引入恒达纺织、杉杉锂电池等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优势产业,为转型升级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今年,大武口区已落实招商引资项目56个,实际到位资金45.01亿元,其中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轻纺、新能源“2+2”产业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由“重”变“轻”,由“粗”变“细”,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升级。

维尔铸造的创新之路

在宁夏维尔铸造公司的产品展示区,代表国内领先工艺的汽车零部件、变电关键铸造零部件等100多种产品,向来客展示着公司的创新发展史。

2004年,王小宁毅然辞去一家国企分厂厂长职务,东挪西凑30万元,成立了宁夏维尔铸造公司。

如今大武口区不少煤矿机械类企业早已关门或准备关门,靠煤矿机械类铸钢件起家的维尔铸造却活得很滋润,去年产值2.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亿元。

王小宁向透露了维尔铸造的奥秘:一是早早转型,二是舍得在研发上花钱。

短短12年,维尔铸造已成为生产煤矿机械类铸钢件、汽车工业类铸铁件、汽车工业类和特高压输变类、工业机器人类铝合金件等4大系列200多种产品的龙头企业。维尔铸造坚持每年拿出总收入的8%至15%,投入到新产品研发当中。

12年来,企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研制成功汽车液力缓速定子、转子等汽车零部件,均为国内首创,并获“中国铸造国际金奖特别奖”;开发的特高压输电变电关键铸造零部件为西开、西电集团、西门子、法士特等国内外知名用户配套;研制的工业机器人手臂等核心部件获得瑞士ABB公司认可,实现批量生产。

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安大学、美国Caterpillar公司、瑞典ABB公司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两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专利3件,申请专利10件,初步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

为研发,维尔铸造曾砸进去数百万元血本无归;为研发,维尔铸造多次经受只投钱不挣钱的资金压力。

王小宁说,创新是要花钱的,这个学费必须交。

维尔铸造由于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向多品种的转型,由低端向中高端市场的进军。

维尔铸造计划通过3至5年的发展,形成适应现代企业高端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将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精密铸件定点供应商。到2020年,产值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10倍,将达到20亿元。

杉杉集团的比较选择

宁夏动力锂电池产业的空白,即将被填补。

日前,在石嘴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看到由杉杉集团投资45亿元的动力锂电池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一号厂房和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工。

该企业投资20亿元的5000吨前驱体、5000吨三元正极材料一期项目,今年1月立项、4月开工建设,7月设备安装,预计9月底试生产,正在创造“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杉杉速度”。

锂电池产业前景广阔,广泛用于手机、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杉杉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目前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作为东部地区极具发展优势的锂电池产业,杉杉为何投重金在西部地区建产业园?

企业都是要算成本账的。选择大武口,是因为这里电价低,可比东部地区降低40%和60%的成本支出。

为了支持动力锂电池产业园,大武口区党委、政府专门协调当地电力部门,为该产业园架设110千伏变电站,一度电成本降低2分钱,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产业园减少3000万元电费开支。

当然,如果单比电价成本,大武口在全国是有许多竞争对手的。

杉杉能源宁夏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小东说:“为了锂电池生产基地的选址一事,杉杉集团曾考察过西部很多地方,最终被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招商的诚意所打动。”

为顺利对接项目落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主要领导亲自来到湖南总部,并同时开展20多个部门联动服务,协调建设用地、土地平整、审批手续等。石嘴山高新区专门委托一家公司为动力锂电池产业园平整土地,建成后再结算费用,为产业园建设节省半年时间。

目前,大武口区政府已经为该项目预留3000亩后续建设用地。杉杉集团正在与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战略协作,准备将甘肃金昌镍矿、广西硅酸锰等企业吸引过来,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总投资45亿元形成年产5万吨前驱体、5000吨三元正极材料,打造销售收入达50亿元规模的产业航母。

“通过东西部合作共建产业园,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和招商优势,与西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引导东部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整体搬迁过来,才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大武口区相关负责人说。

恒达纺织的战略转移

在宁夏恒达纺织2.5万平方米的纺纱车间,数百名工人操纵着纺织机,纺纱经过洗花、梳理、粗纺、精纺流程后变为成品,整个生产流水线24小时不间歇。

恒温恒湿的车间环境、现代化的生产设备、700余人的用工规模,与周边关闭、停产的化工厂、洗煤厂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投资15亿元的30万锭纺纱项目,一期7.5万锭项目已实现投产达效,二期厂房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10月可形成15万锭产能规模。预计2017年三期15万锭项目建成投产,可提供2700个岗位,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在传统认知内,宁夏纺纱生产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但这些劣势,在宁夏恒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官向锋眼里,却全部成为可以转化的优势,“在宁夏建厂,不但企业所得税降低15%,还可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去年自治区给予我们124万元贷款贴息和150万元政策扶持。”

每千瓦时0.36元的工业用电价格,也是恒达从山东战略转移来大武口区建厂的一大原因。按照现在产能规模,在山东一年电费开支2400万元,而在宁夏只需1200万元。如果30万锭项目投产达效,一年电费开支减少5000余万元。

官向锋介绍,纺纱恒达原料主要在新疆,从新疆运输一吨棉花到宁夏的成本,要比从新疆运往山东节省200元。仅此一项,每年企业可节省运输成本七八百万元。而成品从宁夏运往广东,与山东运往广东的成本持平。而且大武口劳动力充足,只需一两年培养,就会成为熟练工人,可一次性破解东部地区用工成本高、用工荒难题。

宁夏恒达纺织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马晓峰说,宁夏已形成贺兰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吴忠恒达纺织产业园、灵武羊绒产业园、大武口恒达纺织产业园产业体系,事实证明中国纺织业发展重心正向宁夏倾斜。今后3年投资将追加至45亿元,争取2020年建成50万锭和1000台织布机项目的纺织产业园,到时每年产值可达50亿元。

【编辑】:姚振国【责任编辑】:贺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