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包头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

包府发〔2017〕52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中直、区直企事业单位:

制造业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以下简称《中国制造2025》),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总体安排部署,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档升级、争创一流”为目标,以制造业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着力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成自治区及国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强市,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和“两化融合”水平显著增强,质量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自治区及国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强市。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和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左右。

——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包头制造”品质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全市制造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3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9%左右。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5以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覆盖率、装备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3%和40%左右。

——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25%左右;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达到5家。

——“绿色制造”取得积极成效。全市重点制造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3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用水量降至13.6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绿色制造”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打造试点示范“包头模式”

模式一:以“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一是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及其他科研院所,加快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扶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三是以“稀土+”产业融合为途径,推动稀土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等领域的应用,延伸产业价值链。

模式二:以“材料+装备”夯实工业基础。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构建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基础原材料产业提质增效。加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协同,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创新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模式三:以“六再工程”创建军民融合品牌。一是实施“再创业”工程,布局高端绿色的军民共生型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实施“再创新”工程,打造开放共享的军产学研结合型创新生态体系;三是实施“再铸造”工程,建设集约高效的边境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实施“再保障”工程,构建特色突出的便捷适用型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实施“再集成”工程,强化协调一致的快速精准型应急应战体系;六是实施“再巩固”工程,构筑“守望相助”的团结稳定型安全屏障体系。

模式四:建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采取“运营公司+协同联盟”的模式组建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开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培育稀土新材料产业各类创新型人才,为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

模式五:以引智模式创新汇聚高层次人才。通过打造“周末工程师+伙伴科学家”、“院士包头行”、“产学研合作”等引智模式,围绕“3231”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

四、发展重点

坚持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提质、增效,培育新兴制造业成形、扩量,着力构建“3231”产业体系,打造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新型冶金、现代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现代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左右,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

(一)高端引领,做优做强“三个主导产业”。

以“提高竞争力、强化影响力、增进引领力”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着重打造稀土、新型冶金、现代装备制造等三个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的脊梁。

1.稀土。

坚持“强稀土功能材料,重稀土下游应用”,加快推动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催化等功能材料上规模,稀土下游终端应用产品成集群,稀土产业创新发展显活力。着力加强稀土科研开发,提升稀土资源就地转化率,打造稀土全产业链,建成全国稀土创新中心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终端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引进和培育100家稀土新材料企业,稀土永磁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年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2.5万吨、1.5万吨、6万吨,稀土新材料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国家稀土新材料基地。

2.新型冶金。

充分发挥包钢(集团)公司、明拓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做精做优稀土钢板材、高速重轨、厚壁无缝管、取向硅钢、不锈钢等关键钢材品种。力争到2020年,全市钢铁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优质钢、特种钢铁产品比重达到95%左右,打造国家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钢铁深加工基地。

坚持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思路,按照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和异地置换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适度扩大先进电解铝产能,巩固提升铝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开发铌钛合金、钪镁铝合金、高档铜合金等新型材料及下游深加工。力争到2020年,全市铝深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镁、铜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有色金属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千亿元,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3.现代装备制造。

依托一机集团、北重集团、北奔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以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快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生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大型工程机械、现代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建成中西部地区领先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品自主配套率达到60%、重点领域数控化率60%,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

(二)立足优势,着力提升“两个特色制造业”。

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发挥示范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壮大新型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两个特色制造业,强化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市制造业发展实力。

1.新型煤化工。

发挥区域煤炭资源优势,坚持以水定产和生态红线,严格控制现代煤化工总量规模,着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做强以“现代煤化工项目示范、下游精细化工、煤焦化循环经济”为重点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建成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年产煤制烯烃200万吨、乙二醇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30万吨、聚乙醇酸树脂5万吨的生产能力,新型煤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2.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以“绿色、有机、健康”为导向,以品牌安全标准引领为主线,着力发展以“肉乳薯菜”、羊绒制品、生物保健品等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标准化样板。力争到2020年,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成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三)前瞻布局,重点培育壮大“三个新兴制造业”。

依托现有基础,率先培育发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三个新兴产业,构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高端新材料。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一核心四组团”,重点培育发展高纯特种石墨、石墨烯等碳材料,高端铝合金、铌钪合金、高品质特殊钢等结构材料,聚乙烯膜材料、超级尼龙、聚乙醇酸树脂等高分子材料,新一代核燃料组件、钍基燃料等核电材料,单晶硅、多晶硅、蓝宝石等光电子材料,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年产单层石墨烯300吨、核电燃料元件1000吨、蓝宝石晶体1500吨的生产能力,高端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2.新能源汽车。

依托杉杉汽车、比亚迪、稀奥科等企业,以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电动公交车、客车和矿用车,积极发展特种、专用新能源汽车,拓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轿车等领域,着力引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完善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年产纯电动汽车3万辆的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3.节能环保。

依托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节能电机、脱硫脱硝设备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工业固废和装备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发展集节能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总承包于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努力打造自治区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四)融合延伸,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加快冶金、装备制造等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设立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空港物流产业,支持外向型产业和口岸经济;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业。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优化配套等服务,培育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5%左右。

五、主要工作任务

重点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八项任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推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把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结合起来,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强定向精准调控,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去产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依法依规清理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去库存”,组织开展产业协作配套,支持企业研发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企业竞争力;继续推进“降成本”,着力降低企业电力、物流、用地等生产成本,清理涉企收费,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着力加强“增投资、上项目、补短板”,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补短板”的突破口、作为促进工业投资增长的载体和重要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为工业经济提总量、调结构提供不竭动力。(由市发改委、经信委分别牵头,市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科技局、商务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包头供电局和各地区配合)

(二)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稀土创新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及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各类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大包头工研院、中科院稀土研发中心、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吉大包头工研院等产学研机构发展,壮大包头稀土研究院、五二所、内科大等本土科研机构实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立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扩大技术改造投资,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5%。(由市科技局、经信委分别牵头,市发改委和各地区配合)

(三)推动实施“智能制造”。

加快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方案,培育建设20家智能工厂(数字车间)、2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依托“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支持一机集团、北重集团等大企业机床数字化改造,研究开发新型数控装备,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推进管理服务智能化。鼓励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管理,推广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企业流程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全面推进“两化融合”体系贯标,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自治区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力争1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引进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项目。以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加快实施智能成套设备、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包头市工业云创新体验中心、大数据产业园等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挖掘分析、个性化定制和精准营销等大数据应用服务。(由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和各地区配合)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基”。

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重点围绕汽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重大装备和整机制造的配套需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加强基础创新能力。鼓励整机企业、基础零部件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关键部件的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国内需求迫切、制约整机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先进基础材料,强化关键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发挥整合制造、供应链及渠道维护优势,吸引中小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入驻平台,形成“整机+零部件”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积极引导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重点发展产品后市场服务、大规模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整合管理、品牌和核心技术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由市经信委、科技局分别牵头,市商务局和各地区配合)

(五)积极推进“绿色制造”。

加快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园区内上下游产业耦合发展、近零排放,支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固废再利用和装备产品再制造,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创建1个国家绿色示范园区、2家绿色示范工厂;加快制造业节能改造。组织实施节能锅炉、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节能工程,开展能效对标和“领跑者行动”,建立健全工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树立10家能效领跑者企业;坚决淘汰压减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清理不符合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工艺要求的过剩产能企业,对“僵尸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逐步退出,倒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和梯度转移。(由市经信委、环保局分别牵头,市发改委、质监局、安监局和各地区配合)

(六)加快推进“优质制造”。

培育创建工业知名品牌。深入推进“名牌强企”战略,实施品牌培育创建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商标战略先进企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及自治区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华老字号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实施质量标杆示范应用工程,鼓励企业创建全国和自治区“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严格实施产品“三包”、召回等制度,加大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以创建“国家标准化创新型示范城市”为契机,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骨干企业采标率达到100%,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由市质监局、工商局分别牵头,市经信委和各地区配合)

(七)加快实施“稀土+”战略。

大力研发生产“稀土+”先进材料。发挥稀土功能材料优势,大力推动稀土与冶金、非金属、石油化工、半导体材料等产业融合,重点开发一批性能优异、市场前景广、自主保障程度低的“稀土+”先进材料,大幅提升传统材料性能和产品附加值;推进“稀土+”终端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包头稀土新材料优势,大力扶持发展一批优质稀土+终端应用产品,力争在“稀土+装备制造”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推动稀土新材料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稀土功能材料就地应用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强化“稀土+”支撑体系。依托北方稀土、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土交易所、稀土检测中心等,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稀土+”领域聚集,完善“稀土+”研发、生产、贸易、质检和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由市经信委、科技局分别牵头,市商务局、质监局和各地区配合)

(八)加快推进“军民融合”。

着力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探索军地对接创新模式,实施 “再创业”、“再创新”、“再铸造”、“再保障”、“再集成”、“再巩固”军民融合“六再工程”,着力实现技术、人才、资金、设备设施、信息等全要素融合,推动军民融合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创建包头军民融合品牌;加快推进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探索军地对接创新模式,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建立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库,培育壮大“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构建军民一体化高端制造业体系。(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和各地区配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包头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组织召开全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会议及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包头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和部门,积极稳妥推进;负责筹备成立包头市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咨询委员会,分析评估包头制造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各地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支持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全力抓好贯彻落实。(由市经信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配合)

(二)优化服务环境。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推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模式,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激发市场活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由市发改委、财政局、政务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包头中心支行、银监会包头分局分别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配合)

(三)加强政策支持。

1.加强财税支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支持方式,优先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新建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或免税支持,促进工业投资增长。切实用好包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投资引导基金、稀土转型升级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筹备设立“中国制造2025”子基金,优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和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专项建设基金,采取PPP、特许经营等模式,支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全部达到“八通一平”。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科技局分别牵头,市金融办、包头交投集团、正信集团和各地区配合)

2.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开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满足企业对银行服务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探索开展产业链金融、设备和产品融资租赁、金融租赁、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使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等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机制,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绿色信贷”,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进“助保金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由市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包头中心支行、银监会包头分局、市经信委和各地区配合)

3.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强电网规划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大用户直供和发用电企业联合重组,争取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范围;加强制造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支持开展电价改革试点;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利、市政、能源、信息等“七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城建委、水务局、包头供电局和各地区配合)

4.保证工业集约节约用地。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优先保证符合产业政策和园区定位的工业项目用地,并实行优惠地价、出让价款分期支付等措施。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依法清理多占、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引导工业用地流转,允许存量工业、仓储和用于科研的科教用地分割转让,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各地区配合)

(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及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企业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全面落实“大学生集聚计划”,围绕冶金、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需求,争取引进集聚优秀大学生4.5万人;实施优秀企业家成长工程和劳动者技能振兴计划,培训1000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加强高端制造业相关学科建设,调整学科专业和改进培养模式,建立一批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制造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劳动者技能振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对“鹿城英才”、“技能大师”、“包头工匠”及制造业杰出人才给予奖励,并提供完善的人才保障服务。(由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经信委和各地区配合)

(五)加强目标考核和舆论宣传。

围绕创新发展、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五大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各地区、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硬化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分工,量化工作任务。对考核优秀的地区、部门给予通报表彰,对落后地区、部门进行约谈或问责。同时,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建试点示范城市的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绩,为全市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由市经信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配合)

2017年6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