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关于《包头稀土高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关于印发《包头稀土高新区加快构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的通知

滨河新区,区属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派驻机关,各驻区企业:

现将《包头稀土高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包头稀土高新区党政办公室

2016年6月23日

包头稀土高新区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根据《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包府办发〔2016〕45号)要求,为加快构建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市委“5421”战略定位和“高新特快”发展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区情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特色高新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导向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不断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共文化单位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社会参与原则。积极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文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文化组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建设,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公平竞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率先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模式。

(四)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五)坚持全面覆盖原则。强化服务、突出效能,准确把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普及率,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主要目标

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普雨工程”,积极探索高新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雅艺术普惠工程”“高新文旅”智慧服务工程、“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和“地校共建文化工程”(地方与艺术高校共建)等六大文化品牌工程,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街镇文化站、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配齐配全文化馆、站、中心三级网络管理服务文化人才,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群众需求相匹配,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7年,我区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公共财政支撑为主,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落实新建居民小区从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定,打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区级“两馆一场”建设,稀土大厦-1、1、2、4层局部空间打造的稀土高新区文化馆创建达到国家部颁三级馆标准,内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稀土星光周末剧场、稀土书画院、公共图书、电子阅览室(“高新文旅”智慧服务平台)、少儿、残障阅览实训区、图书自动售阅区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齐全,打造文化地标。组建高新艺术团及合唱、舞蹈、器乐、服装和模特等表演队。筹建共建图书馆、博物馆,引资建设新华书店。扎实推进万水泉镇文化站“全国十佳文化站”品牌建设。民馨路街道文化站加快理念装修进度,尽快向群众免费开放;争取高标准完成稀土路街道文化站“站室合一”建设任务。结合“十项全覆盖”工程,推进10个社区、9个村和14个农业单位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宣传、健康教育、文体健身、公益服务、民俗传承为一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规范化试点建设任务,每个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每个街镇和有条件的村居要建有面积不低于140平方米的小舞台、硬化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小广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建立区文化管理部门对街镇文化站、村居(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垂直管理体制,有效整合资源和文化人才,不断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使人民群众得到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20年,区文化(图书)馆达到国家部颁三级馆标准,街镇文化站达到自治区一级文化站标准,村居(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文化惠民“15分钟文化圈”的三级文化设施全部达标。

2.关注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牧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牧区留守妇女儿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研究制定服务内容、项目和保障计划。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和科技普及活动。实施“书香高新”阅读工程,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工作,推动各类图书馆增设少儿阅览室或少儿书架。指导文化企业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图书馆提供盲文读物或有声图书阅览。将农牧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牧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3.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标准,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在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保障责任。

(二)全面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4.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挖掘整理高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地校共建文化工程”和“高雅艺术普惠工程”,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实惠;依托区文化(图书)馆、街镇文化站、村居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文化惠民“八进”和“讲故事”“传技艺”“学金典”“展村史”活动;依托“稀土星光剧场”“稀土书画院”,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搭建文艺演出平台,提高全民艺术素养;依托“双十群艺”“文化大院”等文化品牌和群众文艺团队星级创建,彰显高新文化魅力,增强“热爱高新、赞美高新、建设高新”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依托“稀土产业论坛”“魅力高新”元宵文化节、“书香高新·全民阅读”“稀土文化节”“魅力高新”旅游文化艺术节、昭君湖螃蟹节、农垦兵团知青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不断提升高新文化的城市内涵、地区自豪感和知名度。

5.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依托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增强地区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以文本动画、音视影像、在线讲座、经典诵读和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文化资源的“高新文旅”智慧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辐射力和现代化传播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能够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优先惠及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

6.鼓励创作生产优秀公共文化产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生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优秀文化艺术普及推广,广泛开展戏剧等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六进”等公益性展演,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和优秀出版物推荐、展销活动。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7.增强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服务效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园、广场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演巡展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8.推广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体制,制定《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或兴办文化,探索委托或招标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精神食粮,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9.培育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打造稀土高新区文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文化旅游协会,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10.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促进文化娱乐消费,提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创新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拓展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条件,为群众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模式,形成一批参与面广、延续性强、影响力较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支持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更多公益性演出。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建设、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1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扩大采购范围。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五)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12.加强文化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包头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包府办发[2016]4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在已批准社会事务局综合处加挂文化旅游处牌子变更为文化广电旅游局,配置工作人员8名,承接全市权力下放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旅游等46个科室和二级单位业务工作以及为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文化项目资金奠定基础;在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牌子,配置工作人员6人,承担对全区23个文化馆站室、36支文艺团队的大型文化活动、全区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全区群众性文艺培训交流、图书阅览、广播电影电视、艺术鉴赏指导、组织、策划等服务工作,同时,积极与市群艺馆、市图书馆探索共建共创,为全区各族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服务;运行2013年已成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核定编制10人全部到岗,完成上级下放75大项264项行政事项承接任务和对400多家电子出版物和图书零售、歌厅、网吧、美工印刷、广电、娱乐场所等市场工商户进行监管,成立全区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对涉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及旅游进行综合监管,促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文眼工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街镇文化站配备4名至5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至少2名占事业编制人员;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至少要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着力建设高新艺术团合唱、舞蹈、器乐、服装、模特等表演队和一支活跃于城乡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和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挂职锻炼。

13.注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与各大艺术高校携手建立我区“文化艺术人才实践实训基地”,全面推进“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覆盖新闻、文艺、出版、广播、文化产业等各领域的稀土高新区文化人才储备库,完善重点培养、跟踪考察、动态管理等措施。采取聘用制、签约制、合作制等“柔性”人才政策,引进并留住、用好一批省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定期表彰各类优秀文化工作者,对名人名家工作生活给予更多关心支持。

14.建立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完善文化人才到基层挂职锻炼和创作人才挂职体验生活、调研采风等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区级公共文化工作人员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街镇、村居(社区)文化站室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联合市内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工作人才;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和教育资源,共建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基地,建立完善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将其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纳入相关政策范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15.推进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旅游需求,发挥文化灵魂、科技手段、旅游载体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工程。在小白河整体开发综合利用项目中,探索引进刘大为、杨飞云等享誉中外书画艺术家资源,规划建设艺术家村、文化艺术中心、颐嘉国际艺术学院、书画艺术品展览交易中心项目,打造中国书画艺术城、沿黄文化旅游中心和艺术品博览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创新与科技研发的协同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攻关,加强文化专用设备、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加强科技成果向应用领域转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鼓励和扶持影视制作机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实现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高清化。鼓励和扶持全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6.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积极优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推动公共文化(图书)馆组建理事会、市区两级共建共享和中心馆制。实行区文化(图书)馆总馆、街镇文化站分馆和村居(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支馆的垂直运行管理模式,总馆统一列支财政预算,有效整合场馆、设备、人员、经费、管理、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明确责权,形成合力,增强活力,塑造品牌,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区域联动制度,实现区、街镇和村居(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17.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推广居民、村民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居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调动驻村居(社区)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多元联动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

18.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以效能为导向,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和责任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检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八)加大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保障力度。

19.加强组织领导。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 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建立由文化部门牵头,党政办、宣传、经济发展、教育、财政、人社、国土、规划、稀土、科技、企服、科创、街镇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20.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业务经费、设施设备更新维修经费、活动经费、下乡演出经费、对外文化交流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年增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加强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