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统计报告【2017】132号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此,文化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效举措,2014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内蒙古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根据有关数据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硬件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数量不断增加。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广电设施及公共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为重点的一批文化工程得以实施,2016年全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完成投资210.53亿元,同比增长55.4%,占同期第三产业投资的2.6%,增速高出第三产业投资增速30.2个百分点,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其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公园和游览景区管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总投资4亿元的乌海市书法艺术馆、总投资2亿元的呼伦贝尔市艺术馆、总投资1.5亿元的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和投资0.34亿元的太仆寺旗文化大厦等一批文化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区文化设施状况得到逐步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以固定设施为主、流动设施和数字设施为补充的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2016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81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6.8平方米。其中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54.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84平方米;全区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为31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8平方米。同时我区还因地制宜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开展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基层试点工作,有效巩固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1226个,其中文化站1106个。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87座,有艺术表演团体97个,其中,乌兰牧骑71个。艺术表演场所20个,娱乐场所249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3634个;拥有广播电视台87个,电视转播发射台800座,广播调频转播发射台800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58座;乡镇和村(社区)基本配置了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文化便民设施不断完善,盟(市)—旗(县)—乡(镇)逐级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已基本形成。为我区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活跃各地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挥重要作用。2、“十个全覆盖”助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快了文化要素的城乡合理流动、公共资源逐步均衡配置,成功构建起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格局。2014年至2016年7月,全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累计投资8.4亿元。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94.12万户,在11224个行政嘎查村和1144个农牧林场建设广播村村响工程;完成了11437个行政嘎查村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室建设及文化娱乐设备的配备,受益人口达1092.22万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农村牧区安上了有线电视地面接收器,电视频道增多了,农牧民的视野更开阔了。在宽敞的文化广场,娱乐设备和图书齐备的文化活动室里,村民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宣传栏、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娱乐活动和学习,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内蒙古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使文化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16年底,全区共有从业人员40244人,其中三馆从业人员8585人。从人员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人员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全区各级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3751人,高级职称1964人。(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内蒙古各级文化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也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兴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1、三馆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加强。2016年全区117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704万册,全年总流通人次743万人次,外借册次705万册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281次,参加66.8万人。图书购置费3261万元,比上年增长1.6%,人均购置费1.29元,比上年增加0.01元,排全国第15位;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68册,比上年增加0.08册,排全国12位;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面积154.31平米,比上年增加15.77平米,排全国第6位。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平台,组织开展“彩云服务”等工程,其中“彩云服务”荣获“美国图书馆主席国际创新奖”。1226个文化馆(站)举办展览2492个,组织文艺活动18580次;举办各种训练班9397次,培训人员56.6万人次。87个博物馆,文物藏品64.6余万件(套),比上年增加14万件(套),全年举办陈列展览446个,接待观众1124多万人。全区三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2、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惠民演出丰富多彩。2016年立足我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深入开展“扎根草原、情系人民”艺术创作采风活动,推出音乐剧《相思树》、《爱在胡杨》、二人台剧《圆梦》等一批新创剧目,提升了舞剧《我的贝勒格人生》、晋剧《巡城记》、话剧《尹湛纳希》等精品剧目。全年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72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共演出2.45万场,其中去农村演出1.59万场。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0.41万场次,观众达28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这些面向基层一系列精彩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3、群众文化生活精彩纷呈,日益丰富。各地除举办展览和文艺活动外,还组织了“阳光工程”和“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参加中国群星奖评选、黄河流域十省区摄影大赛,举办全区首届中老年合唱比赛。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提供文化服务3.1万次,文化服务惠及百姓967.7万人。其中组织品牌节庆活动172个,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通辽赛马节和额济纳胡杨节等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农牧区由于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求。2、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仍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一)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由此,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我区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层次,追赶国内其他城市等,都对我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基层群众的参与度,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进内蒙古文化强区建设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二)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十分必要。要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活动,形成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向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等赠送文化活动消费卡工作。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筑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三)建立保障群众权益的文化服务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都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公平为重点,把转变职能与强化职责相结合、加强制度设计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从更高水准建立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抓住时机,不断创新,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继续实施综合流动服务车工程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益面,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让基层群众可以方便地享受网上文化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