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研究

统计报告 第[2017]141号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基本公共服务更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关系着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是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内蒙古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这对于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的综合能力、提高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一、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一)教育方面多年来,自治区公共教育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6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87%。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764亿元,比上年增长7.7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666亿元,比上年增长5.05%。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高中阶段学生免学费、免教科书费政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23%。学前教育资源快速扩大,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学前毛入学率达90.82%。(二)就业方面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府责任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机制日趋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倍增,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底,内蒙古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474.0万人,较上年增长0.7%,其中第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分别为590.5、233.7和649.8万人。(三)社会保障方面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内蒙古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面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更加便捷。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2016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55.0万人、736.1万人、1019.8万人、241.1万人、303.2万人和305.3万人。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分别达到542元/月和349.75元/月,分别较上年提高9.05%和21.44%。(四)医疗卫生方面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财政投入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年,全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84.63亿元,较上年提高10.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卫生计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12.31‰、14.91‰、35.25/10万下降到5.02‰、6.04‰、15.6/10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整合,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治制度全面实施。以取消药品加成为突破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多元办医格局正在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建立,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开展。2016年,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5. 5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均达到2.64人。(五)文化体育方面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89.2亿元,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3211”计划,基本建成盟市三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旗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6年,全区共拥有公共图书馆117个,总藏量1704万册(件);拥有博物馆87座,总藏品64.55万件;全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8%,分别较上年增长0.16和0.08个百分点;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39879个,其中,乡镇体育健身场所44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921个。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多年来我区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全国各省相比较,我区地方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水平都低于东部地区水平和全国总体水平。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支能力,致使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差距过大;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过大的差距,又会造成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明显我区城乡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目前,我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32975和11609元 ,若考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更大。基础设施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好的医疗、师资资源也集中于城市里的医院和学校。以医疗卫生为例,2015年,全区每千农业人口苏木乡镇卫生院床位1.39张,每千农业人口苏木乡镇卫生院人员1.48人,远远小于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5.52张)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4人);以教育为例,农村人口低学历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3.基本公共服务的人群歧视性供给不同身份的国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悬殊。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歧视性供给突出表现在农民、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民工子弟和农村地区的广大居民等类人群身上,他们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低于一般水平,特别是低于城市职工享受到的普遍水平。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虽然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很多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进入社会化、社区化,但以身份为基础来划分确定所享有的权利待遇及服务的体制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差距虽有所减小但依然存在。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了内蒙古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但目前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涉及一些公共领域,人们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而多有微词,例如由于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区域“城乡”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择校现象损害了起点公平;由于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形成了大批“房奴”,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含社会生活多方面需求,既要从宏观多方位考虑,又要从微观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二)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财政收支能力,财政收支能力的差异,致使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加大。由于各地之间先天的自然、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差异性以及改革后所享有的政策差异性,导致出现经济增长差异,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势必会导致财政投入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不足,造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2.公共财政体制尚需完善我区的财政政策长期以来重经济建设轻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以及政绩考核体系中对经济发展类指标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向经济类项目的倾斜。可以说我区没有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体制。加上行政体制改革滞后,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导致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不足且严重不均等。同时,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是基层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关键。3.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尚未消失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我国城乡间的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分别为政府公共财政和乡镇集体财力。在分税制财政制度下,由于基层政府掌握的财力非常有限,致使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城市政府财力相对充足,政府将主要公共资源投放在城市,城市居民享受教育、卫生、社保在内的多项公共服务,而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却不足。4.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建立一个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并将其实施于绩效评价之中关键在于所设立的指标体系之中指标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着结果导向的原则,有利于绩效评价的方向来建立,保证每一个指标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代表性,既要包括量化指标也要包括定性的指标。指标的建立不仅要依据文献和教材,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依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定期地进行实地走访和进行问卷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级指标的确定。三、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我国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好政府职能,尽职尽责地做好公共服务。通过制订公共服务政策、监管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体制基础。(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主要依靠财政,而财政的分配和支出必须体现公共性的特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财政补助政策,为解决贫困地区的财力困难、增强贫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财政制度基础。(三)完善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的问题是机会不均等,尤其是城乡分割的体制,使广大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与市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为此,需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一方面,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并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应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向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己供给、城市公共产品则由政府负担的不合理现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扩大覆盖面,纳入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