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营口依托招商去产能 扶持千企转型升级

  新一年,营口市将盘活存量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类存量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空间。

  以现有存量资产为依托,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挺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将富余产能转移出去,清理过剩行业和空壳企业;扶持企业开展工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脱困增效。还将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整顿力度,提高投资强度,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和供应能力,强化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增强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围绕现有企业

  抓好有效投资

  去年12月29日举办的“百家韩国企业营口行”成为营口历史上参会外国客商最多、规模最大的项目对接活动,大韩贸易振兴公社、韩国流通协会、中国韩国人商会、希杰大通物流、韩国LK公司等109家韩国机构、企业代表前来,与营口市领导、及县区园区负责人、营口企业、在营韩资企业对接洽谈,说韩资在营的项目推进,也谈感兴趣的产业和贸易领域。

  经过多年积累,营口市运行的韩资企业有76家,投资总额1.4亿美元,居全省第三,韩国商品城投入运营,营口将成韩国产品的集散地。多年的稳健经营、营口的区位优势、诚信践诺的服务、“中韩贸易协定签署”背景下对优质韩企的愈发青睐,发挥着“信心度增长效应”,此次百家韩企组团而至的实效和影响将逐步显现。

  眼下,增加和实现有效投资,成为营口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主要抓手。营口市引导企业同国内外同行业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合作,企业纷纷围绕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开展内引外联,以商招商风生水起。今年,营口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力争超过5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66个。

  “信心度增长效应”同样体现在以“严谨到近乎苛刻”著称的德企。经营多年的福斯油品、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近年来一再追加在营投资。在这些企业及营口当地企业的牵引下,欧洲七大压铸企业之一的德国科浦集团选择营口完成首次亚洲之旅,全球密封条行业排名前三的萨固密集团从选址到建厂只用了5个月。

  营口市领导认为,除了内引外联,力挺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做大做强也是一种“招商”,而且这样的投资更实、质量更高、见效更快。

  以坐落在盖州市的两个物流项目为例,抓住港前物流这一牵动力强的关键环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专业化和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专业市场一再增加投入,短期内迅速发展。辽南中顺冷链物流盖州园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陆续开通菲律宾、越南等四条国际航线,主要进口东南亚水果和南美水产品,累计进口冷柜1628个,其中最高单次航班进口122个冷柜,创营口港外贸进口最高纪录,业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仙人岛中丝物流化学品储运项目运行良好,今年中丝集团从南美进口牛羊肉及海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也即将登陆盖州,成品油进出口销售总部将落户仙人岛能源化工区,成为新的增长点。

  转化富余产能

  重塑产业新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蓄,营口形成了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产业为主导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奠定基础。

  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主导产业存在产业层次低、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一些富余产能在营口是过剩的,但对于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的国家来说,反而是急需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差别带来转移的机会和空间。

  营口玉原集团罗马尼亚麦道(中国)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200万美元,成为企业走向欧盟的重点区域;新东北电气集团在印度的工程建设项目,牵动技术、设备和劳务输出,预计可实现出口4000万美元……从近邻的日、朝、韩到太平洋彼岸,从深处非洲腹地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到“中欧班列”的欧陆终端,“营资”遍及亚非欧美。

  借势“一带一路”战略,营口市围绕对接全球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抓开放,实现对外投资强劲增长,企业数和投资额均位居全省前列,投资范围拓展至2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以项目换资源、技术和市场。投资领域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向轻工、电子、化工、商贸等领域拓展,海外并购也由单纯资产并购向获取营销网络、先进技术迈进,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投资贸易风险。

  去年7月,营口市属67户企业实现与主管部门脱钩,33户国企的管理体制理顺,11个企业集团成功组建。全部国企实现政企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营口是全省第一家。真改实改激活了国企“大盘”,最终使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与现代服务业,集中在优势企业集团,年上缴红利1.2亿元,让更多人分享到国企发展的成果。

  营口市还将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对产能过剩行业、空壳企业进行清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开展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通过备案完善一批、整顿规范一批、依法关闭一批,对已建成或在建、停建的企业依法进行规范,减少社会投资浪费,盘活投资存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共赢发展,为后人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