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解读:2017年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7年,长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经济是面”发展思路,牢牢抓住项目建设不动摇,全市范围内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良好氛围,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2017年,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发展趋势与全国走势保持一致态势,且高于全国和全省增速,如下图所示。图1 全国、全省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2017年,长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5194.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半年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农村项目投资4621亿元,增长13.8%;房地产完成投资573.8亿元,同比下降3.8%,比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2017年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从项目数量看,施工项目个数大量增加,大项目个数增长较快。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含房地产)7472个,同比增加2211个,增长42%,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084个,同比增加100个,增长10.2%;十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64个,同比增加37个,增长16.3%,百亿元以上施工项目7个,同比增加1个,增长16.7%;5000万元——1亿元施工项目309个,同比减少154个,下降33.3%。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大量增加的同时,总体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1.项目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127.9亿元,同比增加1747.6亿元,增长15.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5.8亿元,同比增加1275.3亿元,增长14.6%,平均每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2亿元,同比提高了0.3亿元。项目规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需求,加速当年投资的完成。2.项目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项目中,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全面增加,服务业项目个数高于工业项目。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中工业施工项目4535个,同比增加1258个,增长38.4%,其中亿元施工项目403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11%,占全部亿元项目的37.2%;服务业施工项目2885个,同比增加949个,增长49%,其中亿元施工项目667个,比工业项目多264个,同比增加53个,增长8.6%,占全部亿元项目的61.5%,比工业项目占比高24.3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中基础设施施工项目941个,同比增长34.8%,其中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58个,占服务业项目的8.9%。(二)从完成投资构成看,结构调整继续显现,重点产业增长强势。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同时,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比重提升,重点产业增长强劲。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017年,全市一产投资43.3亿元,同比增长55.4%;二产投资2537.8亿元,同比增长9.7%;三产投资2613.7亿元,同比增长12.8%。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6:49.7:49.7变化为今年的0.8:48.9:50.3,2014年以来,服务业投资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0.3%的比例。2.六大千亿级新兴产业全面增长,大数据产业投资增速最快。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六大千亿级新兴产业投资1076.7亿元,同比增长37.1%,高于全市投资增幅25.6个百分点。其中,大数据产业投资147.8亿元,同比增长1.3倍;光电信息业投资229.1亿元,同比增长42.5%;新材料业投资4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461.6亿元,同比增长40.3%;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32.1亿元,同比增长14.5%;生物医药业投资160亿元,同比下降4.5%。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如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华为长春云计算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的榆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的吉视传媒信息枢纽中心项目等,这些项目的投资带动新兴产业的增长。3.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增长强劲。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677.4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市投资增幅9.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494.2亿元,同比增长32.8%;高技术服务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体现出高技术服务业强劲增长后劲,且项目质量较高,规模较大,如计划总投资280亿元的伊通河水系生态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19.5亿元的浪潮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项目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83.2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如仪器仪表制造业完成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40.2%。4.民间投资稳步提升,仍是全市投资的主动力。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1309.4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市投资的25.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3811.6亿元,同比增长10%,比上半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3.4%,比上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比国有投资高48.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投资的主要力量。5.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大项目占比较高。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058.9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79.8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73.6%,同比增长17.6%;亿元以上项目投资776.2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73.3%,同比增长17.3%,在7个超百亿元项目中,有5个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大项目的占比较高。6.亿元项目拉动力强,工程进度快。2017年,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2362.1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全市投资增幅高1.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45.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8个百分点;十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1218.3亿元,同比增长17.8%;百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350.2亿元,同比增长22.7%。总投资101亿元的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项目、总投资98亿元的西巴彦花铁路项目、总投资52亿元的轨道交通北湖线工程项目等当年完成投资均超过10亿元,对全市投资增长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三)从投资效益看,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高,收效显著。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投资效果也同样收效显著,竣工项目个数增加,交付使用率大幅提升,必将促进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2017年,全市竣工项目5719个,同比增长39.3%。项目竣工投产率达到80%,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75.6%,同比增长7.7个百分点。全年全市新增固定资产3926.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投入到工业领域的固定资产2222.4亿元,同比增长20.2%;投入到服务业领域的固定资产1679.9亿元,同比增长30.3%。如计划总投资33.7亿元的中德工业园基本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1.6亿元的东南热电项目等,竣工投产后必将带动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二、存在问题(一)新开工项目不足,投资后续乏力初现。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项目个数,特别是亿元大项目个数明显少于上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43.6亿元,同比下降35.3%,随着一些大项目,如地铁一号线、长白乌铁路、一汽Q工厂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如果不积极组织后续大项目的跟进,必将对全市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影响投资后劲。(二)工业项目匮乏,投资拉动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占比达到48.9%,占比近半,但是从全市工业发展速度看,远远没有达到投资增长速度,工业项目个数也远远低于服务业项目个数,特别是超十亿、百亿的大项目寥寥无几。工业投资的高占比、低效益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三)盈利性服务业投资萎缩,服务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从2017年全市服务业投资看,用于盈利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服务业投资中,住宅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比高达54.9%,一些传统服务业,如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48.1亿元,同比下降29.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投资34亿元,同比下降0.8%,传统服务业投资的萎缩,不利于全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三、几点建议(一)加快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开工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新开工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加快完善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审批条件,特别是在拿地、规划、施工等公示环节,尽量减少流程,缩短时限,能开工的尽快开工。特别是要谋划、包装十亿元、百亿元大项目,避免在地铁一号线、长白乌铁路等大项目竣工后,后续大项目不足,保证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二)谋划重大产业项目,使投资持续发力。“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经济是面”。项目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全市要继续加大对工业和服务业等生产性项目谋划力度,提高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增强有效投资,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三)尽快完善手续,提高入库入统率。进一步加大项目入库、入统力度,保证投资统计制度改革后投资统计数据顺利过渡。国家统计局决定从2018年月报开始,对5000万元以下项目统计方法进行改革,由以形象进度上报改为由财务数据上报,并有相应的财务报表或支付凭证为依据。这一改革将使全市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大幅下降,对全市的投资统计数据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是明年投资增长的根本。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对已经开工而手续不齐备的项目,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尽快帮办和补办相关手续,纳入统计范畴,实现应统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