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延边州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作为现代化前沿阵地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无论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延边州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转变过去只注重经济总量,忽视经济结构及效率的发展方式,逐步推进延边州工业转型升级,通过采取税收减免、股权激励、科技计划、项目用地、金融保险、出口信贷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升明显。但客观分析,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也还存在增速放缓、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延边州资源型工业仍占很大比重,培育壮大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不仅是立足当前、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更是面向未来、支撑和引领延边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二、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现状(一)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总体情况2016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企业50户,占全部规模上工业比重的13%;实现工业总产值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区域集聚明显,除图们市外其它县市均有分布,其中敦化、珲春和汪清企业户数占比较高,分别有20、9和6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总户数的70.0%,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得益于产业基础较好、扶持政策到位、区位优势明显等因素。从县市发展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总量超过10亿元的县市有5个,分别是敦化(61.7亿元)、汪清(23.5亿元)、延吉(22.3亿元)、安图(12.4亿元)、和龙(10.3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1%、16.8%、15.9%、8.9%、7.4%;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总量在5-10亿元的县市有珲春1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8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龙井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只有0.9亿元。(二)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特点1.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支柱作用明显。近年来,我州围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三大核心任务,以及《延边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有力实施,全力服务做好企业生产与市场建设,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加强大项目谋划与招商引资,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实现新跨越。2016年,这两种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3.0%。节能环保产业是延边州绿色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延边州通过加大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技术、服务等支持力度,加快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建设,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2016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15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总户数的30%;实现工业总产值5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0%。其中,油母页岩综合开采利用及铁矿尾矿再开发利用两种行业工业总产值均破10亿,分别为15.3亿元和15.5亿元。特别是作为行业开拓者的节能建筑材料制造业,战略优势已经突显,其生产的保温装饰一体板因其唯一性,已经占领全省供应端市场,企业为快速发展壮大,正在同吉林省规划院制定吉林省行业标准,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生物产业是延边州的支柱产业,延边州积极做好产业引导,为更好地推进医药健康工业各行业加快发展,制定了《关于推进医药健康工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发展重点与任务分工,致力全州上下合力推进产业发展;为将民间、医疗机构等民族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大健康产业,编制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医药发展规划(2017--2025)》。通过开展医药产需对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同时加快大项目建设,为延边州生物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全州共有规模以上生物企业25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总户数的50%;实现工业总产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0%。2.其它产业平稳发展。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1户,新能源产业企业3户;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2%。全州仅有的一户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全州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加工产业企业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三、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延边州拥有西部大开发、“长吉图”一体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良好平台,拥有以延边大学为主的人才培育基地,为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创造了条件,而全州的“战新产业”经济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真正做到让企业及人才能够引进来、留下来,为延边经济新发展做出新贡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企业规模小、发展慢,对全州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足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增长主要依靠现有存量企业,而新增企业拉动力不足。2016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没有一户“战新产业”企业,增量拉动明显不足。延边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增长速度较慢,经济总量偏小;虽然有亮点,但产业规模不大,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2016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9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50户企业中,实现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1户,其中5-10亿元的有9户,10亿元以上的仅有1户,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二)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发展不均衡当前,除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较好外,全州六类“战新产业”中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能源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战新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2%。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产品附加值高等,但全州产出规模小,缺少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带动,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州仅有一户企业从事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下降10.4%,占全州规模以上“战新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7%。(三)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待增强全州缺乏技术领先、品牌响亮、实力雄厚的“战新产业”核心工业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战新产业”龙头引领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扶持力度,鼓励“战新产业”龙头企业及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人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有计划地推动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战新企业快速发展,努力形成“战新产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稳步提升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四)高新人才培养引进有待加强企业要发展最大的保障是人才,特别是“战新产业”要发展更离不开专业的高新人才。延边州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高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政府职能部门要组织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招引力度,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来延边创业。四、加速推进“战新产业”的对策及建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战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加速推进延边州“战新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产业政策,制定符合州情、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协调、指导和服务,为“战新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一)发挥产业优势,实现重点领域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延边州应在适应新转变的情况下,集中各类创新资源,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工业“战新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利用工业“战新产业”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布局和顶层设计,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内耗”和产业布局上的“雷同”。实施重点领域重点突破战略,进一步做强生物、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步伐,突出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尽快做大工业“战新产业”规模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二)突出工作重心,打造工业“战新产业”特色亮点工业战新产业发展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信息为带动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依靠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把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工业“战新产业”产业集群。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管理模式,引导工业“战新产业”企业入园发展。三是要培育工业“战新产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区位、文化等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突出技术创新,引导产业集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工业“战新产业”。注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工业“战新产业”企业。完善中小工业“战新产业”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推动中小工业“战新产业”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工业“战新产业”企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工业“战新产业”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工业“战新产业”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创新溢出效应,通过创新驱动,让更多的基础产业、产品成为附加值高、在市场中具发言权的高端产品。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造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战新产业”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建立有利于工业“战新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对工业“战新产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一是要鼓励引导创新。在积极支持工业“战新产业”企业向国家申报各类科学计划项目的同时,在政府财政中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对创新项目给予支持。二是要强化人力支撑。重点发挥本土领军人才作用,促进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高端嫁接,支持高校、技校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加大融资支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战新产业”企业上市。四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对新型工业化、个体私营经济、招商引资等要制订相互衔接的优惠政策措施,形成推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