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珲春市做强产业项目壮大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创新挖掘“三农”潜力

今年,珲春市将努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早谋划、早动手,跑项目、要资金,抓改革、抓创新,不断推动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

继续以涉农项目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开放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项目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使涉农项目向“税源”化和提升扶贫“造血”功能方面转变。重点推进土地治理、旱改水和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等项目;产业方面重点推动农特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税源类项目;增收方面重点推动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经济作物推广等项目;对外合作方面重点推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全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以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原产地认证为抓手,支持和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保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到35%。打响“珲春大米”公共品牌,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鼓励旱田改水田,把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公顷,确定主打品种,主攻高端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围绕苹果、人参、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黄牛、蜂产品等打造公共品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制定绿色稻米、食用菌、人参等农产品生产标准规范,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建立统一品牌,使用统一标识,制定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改变品牌“多、乱、杂”的现状。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借势提升珲春市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继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华瑞参业、龙裕集团、吉兴牧业、森泰牧业、森林山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农技人员、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头领办或参与组建农民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培育专业化、职业化新型农民队伍,发展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稳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围绕农产品安全战略,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行业优势和技术实力,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重要农特产品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优化畜牧业发展区域布局,推进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建设完成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全面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农业执法,开展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从源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加工企业产能,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粮肉食品加工等项目,谋划推进畜禽产品加工园区项目,配套推进仓储和冷链建设。依托绿色稻米、食用菌、林蛙、黄牛、蜂蜜、山野菜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保健食品、旅游食品以及方便食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初步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涉农电商企业和农村创业模范。加快“供销e家”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做强“京东·珲春特产馆”“珲春农特产网”等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增强互联网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在线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继续强化全市农村工作的保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农村工作软环境。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通过土地入股、农户入社,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实现“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三大转变,破解土地分散低效“碎片化”等问题。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房屋、设备等经营性资产出资,引导和吸引农民投入土地经营权,农村外部经济主体投入资金、技术等,共同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托供销社体系,建设土地托管服务中心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升“12316”三农信息服务能力。拓展电子政务服务领域,在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同时,同步开通农业微信企业号,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