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江苏淮安 “两同、两优、两赢” 促进淮台产业融合

中国台湾网10月19日淮安讯 近年来,淮安市始终把促进淮台产业深度融合作为打造台资高地的一个重要目标,做到“两同、两优、两赢”。“两同”,即坚持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台资产业发展同规划、同实施;“两优”,即坚持淮台两地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引进台资时优选符合淮安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两赢”,即实现淮安经济社会与台资企业共同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领,明确台资发展方向。一是明确发展规划。2012年,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打造台资集聚高地行动计划(2012-2016年)》,对台资产业在全市的布局作出明确规划。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台资高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拓展、101%服务升级“三大计划”。2016年,先后出台《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加快南向联系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沿海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方案》,将台资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目前,淮安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苏北地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求,积极开展深入调研,为下一步台资经济发展调思路、找路子、想新招。二是向上争取政策。2014年,国台办正式批准淮安为国家级台资示范区。2016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淮安台资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由省直23家单位参加的台资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为台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加快政策落地。为深入挖掘省支持文件“深井”效应,淮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台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台资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意见》和《台资示范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意见》明确了淮台产业合作方向,对台企发展列出各项支持保障措施。《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市各涉台部门推动台企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2017年,市政府出台“淮十条”(即《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和重申台资示范区的鼓励政策,包括推进台资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县区在省级开发区内设立台资示范区拓展区,深化淮台园区共建等。今年5月,淮安与昆山签署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明确了推进园区合作、服务企业转型等多项合作内容。

(二)强化集群效应,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实践证明,推动台资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台资企业与陆资企业共建产业链,是深化两岸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台资高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休闲运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八大台资产业集群,并要求“紧紧围绕淮安市产业发展要求和台湾产业特点,找准淮台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互补处,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对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补链’、对现有优势产业‘强链’,注重产业链周边产业”。目前,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盐化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实联化工为龙头,集聚了实联长宜、井神盐化、安麦道农化、富强新材料、印度UPL等一批大型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富士康、臻鼎科技为龙头,集聚了达方电子、澳洋顺昌、德科玛、时代芯存等一批大型企业;食品产业集群,以旺旺食品为龙头,集聚了康师傅、双汇食品、今世缘酒业、民康油脂、苏食肉品等大型企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敏实汽车为龙头,集聚了卡威电动大巴、安华特种车、上淮动力、甫林电子、江兴汽车锻造部件、中桥汽车减震器等企业。四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台资、陆资共建的完备的产业链。得益于台资企业的重大贡献,电子信息和食品两大主导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

(三)强化合作机制,推动淮台园区共建。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三个十”工程,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10个台湾工商团体、10个台湾园区与淮安市园区签署合作协议,淮台共建10个特色小镇。一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台湾工业总会、电电公会、工商协进会、工商建研会等重要工商团体,台湾内湖科技园、台中精密机械产业园等园区已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双方在人员互访、承接产业转移、参加产业交流活动、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加强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共建共享专业园区。2015年,在淮安市的积极努力下,两岸企业家峰会批准在淮设立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完成IC与线路板、家电和智慧城市、大数据及5G通讯等三大板块规划,落户臻鼎科技、富士康智能电视机等台资、陆资规模以上企业95家。2016年,依托敏实集团,淮安市成立省级两岸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吸引了实联长宜、中桥汽车减震器、和旺汽车齿轮生产等近70家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了整车服务本地市场、零部件服务外地市场的发展格局。三是做强做优淮安综合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对台资的吸引力,淮安市不断提升综合平台的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已获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等8个国字号园区,以及7个省级开发区、1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各县区按照“一县一品”的要求,设立特色台资产业园,如淮安区台资机电产业园、淮阴区台资半导体产业园等,都已初具规模。

(四)强化产业交流,打造品牌招商活动。推动淮台经贸交流品牌活动提质升级,加快吸引台资项目转移集聚。一是每年在台举办“两周”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率团赴台开展“台湾·淮安周”、“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活动,通过举办专题产业推介会、密集参访行业协会和企业等途径,在台掀起“淮安旋风”。2017“台湾·淮安周”期间,签署投资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19个,协议金额4.92亿美元。“2017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期间,签署或达成合作协议21个,协议金额2.5亿美元。二是打响“台商论坛”品牌。2006年创办的大陆唯一用“台商”命名的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连战、洪秀柱、江丙坤、林中森、郁慕明等岛内政要及5000多名台商通过台商论坛走进淮安、认识淮安、投资淮安。2016年第十一届台商论坛,落户台资项目36个,总投资18.9亿美元,总投资15.8亿美元。今年的第十二届台商论坛签署台资项目35个,总投资17.6亿美元。三是强化与涉台经济组织联系。组团参加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两岸信息家电小组对接会议、两岸成长型和中小企业小组调研等活动,与峰会在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建设、智慧城市试点等方面合作持续深化。通过赴京拜访、邀请来淮等形式,与全国台企联建立了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先后与台湾工业总会、电电公会等岛内工商团体签署协议,加强信息交流、产业合作等方面对接。

(五)强化同频共振,推动台企转型升级。主动顺应台企梯度转移、经营转型发展趋势,大力实施台商服务“新航道”工程,促进台企转型升级与淮安市产业调整升级同频共振。一是政策支持“领航”。2016年出台的《推进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意见》明确列出对台企给予“投资、产出、技改”三项奖励,“用地、金融、创新、人才”四项支持。建立各涉台职能部门的联动平台,研究制定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政策和工作措施,切实为台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市场拓展、信息交流、科技帮扶、资金融通、人才引进等系列服务,构建便捷、高效的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通道。二是要素保障“助航”。设立海峡两岸(淮安)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好基金的杠杆效应,为台企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开展“台商走电商”活动,支持台资企业组建电商团队,加速“触网”电商平台,不断拓宽台企产品内销渠道。紧扣台商台企需求,在融资、用工、土地、水电气等方面提供完善的要素支撑,降低台企转型发展成本。开展台商大讲堂系列活动,协助在淮台商有效解决经营问题,加强转型升级辅导,帮助台企提升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贴心服务“护航”。强化科技引领,积极推动台资高地向台智高地跨越,支持台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等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台企引进优秀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台湾优秀人才同等适用高层次人才引进扶持政策。依托台商学院,加大台商和台企员工培训力度,开展“百名教授进台企”活动,为台企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台商学院成立至今,已完成在淮台企培训2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