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江苏着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苏南苏北差异逐渐淡化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光明日报通讯员徐晓阳

滔滔长江奔涌而过,将江苏划为苏南、苏北两大区域。多年来,苏南富庶、苏北相对落后已成为外界论及江苏区域发展格局的常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如何打破地域壁垒,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走向共同富裕,一直是江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五年来,随着一座座大桥连贯长江南北,一条条高速铁路通达全省,江苏南北区域间交流往来、资源共享越来越密切,差距逐渐缩小。

三年转型升级,狠抓实体经济,奠定“苏北速度”

12月12日下午,在徐州徐工集团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得知该产品完全由徐工集团自主研发、拥有30多项专利、打入多个发达国家市场时,总书记表示肯定,鼓励企业不断创新。

今年上半年,徐工集团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77.44%,净利润同比增长333.27%,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徐工集团引领了转型领跑的“徐州速度”。去年底徐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3:43.3:47.4,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徐州速度”是苏北实体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三年来,连云港、宿迁、淮安等苏北城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皆已完成从“处女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蜕变。

在连云港康缘药业的全国首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内,各种智能装备有序运转,研发人员正忙着测试产品属性。据悉,该公司去年建立了智能制药技术体系,独家上市了48种现代中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在连云港,和康缘药业一样将科技创新作为立身之本的医药企业比比皆是。2016年,连云港药企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远高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医药产业竞争力提高和规模持续扩张,连云港正全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著名的“药港”正在形成。

此外,盐城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投入,全力打造百万辆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汽车研发中心全产业链,形成全国闻名的“汽车重镇”;淮安用科学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循环产业园、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使农业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向中高端攀升……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长江以北八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全省平均增长速度。未来,无论是从发展的空间,还是发展的态势,苏北都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新引擎。

“1+3”功能区提出一年来,融合变现实

2017年年初,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强提出了重构江苏发展新版图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包括苏锡常、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以及南通部分县;“3”分别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代表的沿海开发城市;以宿迁、淮安、里下河地区以及苏中部分县组成的生态经济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中心城市。

“1+3”重点功能区布局跳出地理上的划分,摆脱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梯度“排队走”的老路,打破三大传统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作为“1”的扬子江城市群重在创新驱动、集群发展,“+3”的主要功能依次是:主攻现代海洋经济,赚足海的钱;培植生态经济区,扩大生态竞争力;推动江苏纵深发展,使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四大功能区组团合力提高江苏全省整体竞争力。

“后发达地区不是只能等待产业转移的荒漠,完全可以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率先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南京大学张京祥教授告诉记者,“1+3”战略能够改变苏北地区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的现状。同时,苏北也能够跳出原来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来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也能够干得好的事情”。

一年来,凭江临海的南通正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争做上海“北大门”;徐州正切换“绿色跑道”,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在“百年煤都蝶变生态新城”的道路上昂扬奋进;淮安和宿迁在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路子上下功夫……放眼苏北大地,如火如荼的重点功能区建设让发展之花竞相绽放。

如今,扬子江城市群成为江苏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江淮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沿海经济带成为江苏向海洋发展的蓝色板块,徐州则要成为淮海经济区的CBD。

“要以务实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指示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系统化思维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话掷地有声。

五年来,跨江大桥、过江隧道、高铁线路,融合发展正式起步

十八大之后的五年里,跨江大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扬子江隧道、长江隧道等数十座过江通道连接江苏南北,未来两年,江苏13个地级市将全部实现通高铁,形成1.5小时高铁圈,江苏也迈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一桥通,两岸利”。江阴大桥的开通让苏南和苏北之间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也随之“拔”掉。大桥衔接处的江阴与靖江之间仅为5分钟车程,双方“迫不及待”联手成立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区域联动开发的园区,靖江收获了苏南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江阴则找到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利用空间。同时,两地之间的民间交流也陡然升温,江阴人去靖江消费娱乐、靖江人把土特产卖到江阴农贸市场成了最常见的画面。

而在泰州大桥的两端,泰州和常州的表现就像“双子城”,签订两市合作发展协议、合作推介旅游资源、商讨如何形成产业互补。多少年的隔江相望,到现如今的便捷快通,泰州大桥让长江南北各自的城市重心也发生着变化,常州渐渐形成全新的“大商贸格局”,成为众多中外投资商的青睐之地;与其隔江相望的泰州高港区也占尽风光,面貌大变,房地产开发项目日渐升温。

从江阴大桥给江阴和靖江带来众多投资,到泰州大桥让泰州和常州齐头并进,围绕着大桥,江苏正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双城记”。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