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淮安区:科技“加速跑” 产业“撑杆跳”

中国江苏网11月20日讯日前,来自中科院的6名专家到淮安区“安营扎寨”,筹建实验室。“已经与淮安区及周边地区企业达成合作意向5个。”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设计室主任曾宪任博士说,他们的研究所已在淮安区成立楚州精密机械研发中心,与苏通市政机械公司合作研发的秸秆打捆机、下水道疏通设备等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这仅仅是淮安区以创新驱动“领跑”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引进“双创”人才项目、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在县区领先。

“让科技‘加速跑’,首先要营造一个‘创新场’。”淮安区科技局局长张东升说,淮安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后,区财政在落实财政补助保障孵化器日常运营的基础上,还对企业入驻孵化器给予场地租金优惠、税收减免、孵化资金专项扶持等政策,而区科技局则建立了从专利申请、产品认证到企业报批、法律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体系,让入孵企业“一门心思搞创新”。

除了科技孵化器,该区近年来更是通过组织企业家参加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进修班、培训班,掀起科技创新的“头脑风暴”。

“惠民汽配的老总林惠明听了几堂课后感叹要继续‘洗脑’,飞翔纸业老总张云明培训后表示要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淮安区科技局高洁科长说,5年前组织企业家参加,她上门求对方还说没时间。现在许多企业家隔三差五给她打电话,抢着去培训。

如今在淮安区,科技、创新、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家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以前,企业家在一起谈的是销售、利润、业绩,现在到一起就谈引进了多少高层次人才,申报了什么专利。”在张东升看来,当晒业绩让位于“拼”研发,创新驱动也将从“战略”变成“战术”,实实在在地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领跑”。

去年8月16日,《中国化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来自井神盐业的消息《盐碱钙联产提振纯碱业信心》: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的50万吨纯碱、200万吨盐、40万吨钙整套工程化生产装置已成功投运,实现了井下盐、碱、钙高效节能、环保化联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重大创新,让一个企业完成了“撑杆跳”——“跳”出的是纯碱行业全面亏损的不利局面。“今年上半年,仅纯碱一项就获得利润5000万元。”江苏制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广说,井神盐业盐碱钙联产新工艺不仅降低了制盐成本,而且把制碱产生的废液废渣回注盐井,形成高钙卤水,既避免了固废排放,又实现盐、碱、钙三重收益,成为全行业瞩目的对象。

记者了解得知,如果单纯制盐,利润很低,生产工业用盐甚至亏损。而通过盐碱钙联产这项被专家认定为“国际首创、国际先进”的新工艺,井神盐业告别了单一制盐的老路,焕发出新的生机。

告别老路开新路,传统企业气象新。近年来,淮安区正在让科技成为机械、纺织、教学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在七夕软件公司,记者看到,公司研发的毛巾企业PM系统已成为淮安区毛巾企业的必备“神器”。凭借这一“神器”,毛巾企业从进料、生产到出库销售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以前光计算工人工资就要好几天时间,现在从订单、原料、仓库到实时进度、工资统计,一个系统全部解决。”七夕软件老总刘超平说,毛巾企业同质化竞争非常明显,淮安区的毛巾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科技创新引发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密闭的电气设备如何测温?这一困扰电力行业多年的问题在淮安区找到了答案。“通过红外人工晶体材料(氟化钙),不打开密闭电气设备就可以测出温度,了解设备运行情况。”淮安红相光电科技总经理沈承刚说,去年公司的红外窗口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就已成为电网企业争相使用的“香饽饽”。

在淮安区,像红相光电科技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它们已成为该区创新驱动的“先手棋”。

红相光电科技研发中心所在的淮安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鼎达电子的技术人员正在“鼓捣”一个新“玩意”:多功能监控影视记录仪。“只要插入电脑或交换机,与手机相连,哪怕远隔千里,也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家里或单位的画面。”公司负责人吴炳林说,与传统的监控设备要布设线路、摄像头相比,这款记录仪像优盘一样插入USB接口,轻巧便携,非常适合较小空间监控使用。

记者了解到,仅在淮安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就已聚集十多家高科技企业或研发中心,这些企业、中心创新能力很强。“仅红相光电就共享发明专利6项,并自主研发红外窗口专利8项。”淮安区科技局局长张东升告诉记者,去年全区完成专利申请量1582件、授权数595件、发明专利172件,在各县区中数量最多,是名符其实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