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加快低碳发展 建设绿色湖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低碳发展效果更为显著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全省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1年-201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68%、6.87%、4.71%和6.24%,2014年能源消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3年的4.6∶64.4∶17.7调整为4.5∶63.1∶18.9;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4%,年均下降11.4%,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此外,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下降1.6%、2.07%、2.73%和6.02%,完成重点减排项目34个。

2.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全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鼓励使用非煤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转型升级有新突破。2014年规模工业非煤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非煤能源消费中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消费量达到了10.97亿立方米,是2010年的2倍,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

3.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一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提升。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加工转换效率为71.4%,比2010年高7.7个百分点,相当于每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减少约800吨损失量。其中,火力发电、供热、原煤入洗、炼焦和炼油效率分别为39.1%、74.2%、88.4%、94.0%和99.3%,较2010年分别提高4.2个、3.7个、4.3个、8.2个和5.1个百分点。二是产品单耗有下降。2014年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2010年51.08千克标准/吨降至25.77千克标准煤/吨,节约能耗约14万吨标准煤;火力发电标准煤耗逐年下降,2014年降至302.39克标准煤/千瓦时。此外,2014年吨水泥熟料、吨水泥、吨钢、单位电解铝、单位粗铅综合能耗分别较2010年下降9.2%、12.7%、4.0%、4.2%和26.5%。

(二)低碳发展后劲更为增强

2011年以来,全省紧扣 “两型”社会发展主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低消耗、高效益产业发展,低碳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未来发展势头向好。

1.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构成是关系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第三产业占比提升。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7∶46.0∶39.3调整为11.6∶46.2∶42.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7.2%。二是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转型升级明显,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战略新兴产业稳步发展,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2014年,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和27.8%,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6.6%和10.3%;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88.39亿元,增长13.7%,占GDP比重为11.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34.9%下降到31.2%,年均回落1.3个百分点。

2.低碳产业基础逐步夯实。一是装备制造业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低排放的知名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1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9.4%,而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能耗不到规模工业能耗的3.6%,低碳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起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步入千亿台阶,形成了以汨罗、永兴等为集群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专业基地,发展态势喜人。三是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和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机、光伏产业链不断完善,湘电集团、兴业太阳能、益阳晶鑫等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190.8亿元,增长9.4%;规模工业新能源发电近25亿千瓦时,增长42.5%,比2010年翻了三番。

3.低碳技术创新不断加强。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全省低碳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日益娴熟。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等能源技术应用普级,以湘电、中电48所等为主的企业技术升级加快。二是绿色装备制造竞争优势显现。随着全省绿色装备制造研究力量逐步增强,竞争优势显现,电力牵引、电动车辆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电动客车自主研发技术领先世界,株洲南车、时代电子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三是低碳技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远大空调、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联创低碳等研究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体系不断健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为全省低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