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维吾尔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从实际出发,健全机制体制,保护与传承并行,多措并举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邵阳、永州等市州都成立了民族文化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市级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并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大部分民族自治的县市区参照省里标准设立了本级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目前全省专项资金总额已突破1200万元,逐步缓解了民族文艺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一代代流传?除了用传统手段进行民族历史典籍、歌舞乐器、碑刻铭文等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外,还利用现代科技建立了湖南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音像资料库以及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影像资料数据库。湖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健全非遗保护管理机制,完善非遗保护管理体系。城步、隆回等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性文件,鼓励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传承人通过自己的作坊和创建的传习所带徒传艺,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土家族打溜子、桑植民歌、江永女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力地提升了湖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湖南注重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功能,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为载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精准脱贫。湖南省研究制定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和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支持大湘西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民族文化品牌,以带动演艺业、娱乐业、商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原创艺术手袋、民族风女包等系列产品;龙山县先后创办了多个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和40余家土家织锦工艺坊,年产值逾3000万元;花垣县5000余人从事传统技艺生产并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吉首市乾州文化遗产园内的菊花石雕、土家织锦等实现产业化经营,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民族文化产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倾力打造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发扬原创精神、与时俱进地打造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为创造良好的创作氛围,湖南省在题材规划上突出“引”、在资金投入上注重“准”、在优化服务上全面“扶”。此外,还广泛利用各种展示展演平台,推介少数民族文艺。在良好的创作环境孕育下,全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大型民族神话舞剧《凤凰》、苗傩鼓词《三接岳母》、土家族群舞《摸米哈》、侗族舞蹈《嫁娘帕》等享誉国内外。《美丽的龙山》《走进里耶》《土家迎客歌》等一批乡土歌曲用于广场舞,成为脍炙人口的民谣。《我是土家小乐手》《我的梦》《永不消逝的渡船》等文艺节目,成为民族地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