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邵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邵阳新闻网讯4月28日,在新邵县迎光乡的超级稻示范田里,翠绿的水稻秧苗已经整齐地插入泥土,沐浴着春雨。

2017年,全市将以发展精细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揽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立足邵阳实际,决定按照“调结构、创品牌、夯基础、建平台、重安全、守底线、促增收、惠民生、推改革、添活力”的工作思路,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调优结构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粮食产能大县--隆回,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黄志强欣喜的说到:“我县优质稻生产开启了‘订单式农业’的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农户进行种植,等成熟时再按市价进行收购,现种植规模近4万亩,在我县高平镇、山界回族乡、三阁司镇都有种植大户。”

这只是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多举措中的一个缩影。今年来,我市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

我市邵东、新邵、洞口、武冈、新宁、邵阳等粮食产能大县不断夯实基础,正加快建成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年内绿肥面积将从100万亩发展到115万亩,将“稻-油”面积从91万亩发展100万亩。在邵东等粮食产区,把过度开发的土地利用强度降下来,在继续发展优质食用双季晚稻的同时,着重在隆回、洞口、新邵等海拔500-900米的山区发展优质食用一季晚稻。

形成规模推进优势产业联动发展

突出特色,才能占领市场。

在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之乡”--邵东县,中药材生产规模达12万余亩,品种达40余种,全县25个乡镇均有栽培。该县农业局经作股工作人员张晓东表示:“我县以廉桥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种植大户、企业为主导和投资主体,并带动全县扶贫对象户发展中药产业,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中药材发展面积将达20万亩。”

接下来,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推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完善扶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

做大洞口、新宁、武冈柑橘产业带,邵阳、新宁、邵东茶叶产业带,绥宁、武冈优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区;做强隆回、邵东、新邵、绥宁中药材产业带,邵阳县茶油产业区,隆回、城步乳业区;做优大祥、双清、北塔、邵阳县时鲜水果产业区,绥宁竹子产业带。

年内将柑橘种植面积从100.5万亩扩大到105万亩,中药材面积从98万亩扩大到100万亩,茶叶投产面积从10.8万亩扩大到13万亩、产值1.5亿元,水稻制种面积从12万亩扩大到15万亩。推动规模养殖由城郊区向农区转移,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居住稀疏区转移,2017年底前完成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养殖小区。

同时,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抓好金银花的品种改良,推动有机茶的开发和种植。扩大乳猪、中猪和冰鲜肉产品生产,恢复全国乳猪出口品牌。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提升南山乳品市场信誉度和占有率。

“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自古以来,全市广大农民都抱着“靠山吃山的念头”,明明有很多好的资源和产品却不知道向外推广。要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习惯思维,充分发挥我市丘陵山区优势,着重从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农村服务业三个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今年,全市要扶持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并对中小企业、同类产品企业进行整合、兼并、重组,避免企业互相争夺资源和市场,搞无序竞争。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基地,让农民分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质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直销、“供销e家”、冷链物流配送、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邵阳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在2017年,全市将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综合产能,集中治理农产品产地环境,同时加快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组建步伐,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抓好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启动市农科院种业人才发展与种业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激活优质农产品发展潜力,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