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浮沉半世纪 株洲人民电影院的光影流年

芦淞区九天国际广场,曾是株洲首家专业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所在地。1954年1月8日,影院开业,电影院走进株洲人的生活。82岁的林继荣是株洲第一代电影放映员,从1957年调入人民电影院后,他在这里工作了整整40年。他儿子林艺翔在1987年进入人民电影院,成为第二代电影放映员。他们父子俩见证了这家影院当年的光荣与消退。(实习记者李圣鹏 记者唐兵兵)

如果电影太“火”,还会增加站票

61年前,由于人流集中,人民电影院选址于建设南路和拥军路的交会处,这里一直属于株洲的经济活跃地带。1957年,当时25岁的林继荣从湖南省文化局电影处调到人民电影院,成为影院最早的一批放映员。“刚看到这里的房子有点旧,还有点不乐意回株洲。”他回忆,当时株洲电影业刚好迎来初步的发展,第二年,株洲电影院、株洲影剧院、湘天桥电影院、红旗电影院都相继开业,电影成为当时市民娱乐的唯一宠儿,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带来过难忘的回忆。

据《株洲市人民电影院院志》记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院只有一个观影厅,1000多平方米,座位是长条凳,可以容纳1000人左右。但是,简陋的条件并没有影响市民的观影热情,“电影《上甘岭》《卖花姑娘》,在株洲曾红极一时,一票难求。当时一天排8场,场场爆满,连续放映了一个星期才冷下来。”林继荣说,因为电影太“火”了,还特地增加了30多张站票。

林继荣记得,那时去吃早餐,都会有熟悉的人向他打招呼,“林师傅,今天放什么电影?”“林师傅,能搞张电影票给我吗?”像《上甘岭》《卖花姑娘》这样的片子,当时叫“重点片”。“想看电影的人需提前两三天才能买到票,算得上是全民参与。”林继荣回忆道。

林继荣回忆,与现在数字化放映电影不同,以前的电影放映都用胶片,一部电影一般有10本胶片,大概100斤左右。因为电影拷贝数量少,往往数家影院共用。比如一部电影到株洲,第一场在解放剧院放映,演完后,第二场由人民电影院放映,这家刚放映完的胶片,要迅速传递到另家去,从而还派生了“跑片员”这一职业。他们骑着摩托,来回于各家影院之间,许多人还有跟着跑片员看电影的回忆。

市场竞争下,人民电影院逐渐萧条

1987年,林继荣的儿子林艺翔高中毕业,“子从父业”,林艺翔被安排到了人民电影院,成为了第二代放映员,但那时大家观影的热潮逐渐冷却。

祸不单行,上世纪90年代,人民电影院又毁于一场大火。很快重建后,观影厅改小了,只能容纳三四百人,座位由之前的长条凳改成软座,不过同时还兴建了舞厅、录像厅、游戏厅、饭店等。

因为卡拉OK、录像厅、歌舞厅、游戏厅等其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电影院的生意开始慢慢萧条。“虽然当时人民电影院焕然一新,但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时任人民电影院经理的吴嘉祥说。林艺翔回忆:“三四百人的影院,时常只有五六个人,有时甚至一天没人来买票。”

2002年,另一家公立影院株洲电影院被“千金药业”收购,改建成千金影城。这个电影院开展数字化放映、院线制片源等市场化改革,一时雄霸株洲电影市场。人民电影院此时已名存实亡,很少再放映电影。2007年,因为兴建九天国际广场,人民电影院被拆除。

如今,林继荣出来逛逛,但再也没人跟他打招呼,人民电影院也寻不到一点踪迹了。

【相关新闻】电影迷34年间看了近千部电影

株洲市政协委员仇民主家住人民电影院附近,从1959年他8岁开始,一直到1993年,他将这34年间看过的电影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有近1000部电影,其中大部分是在人民电影院看的。“当时请看电影是最有面子的一件事情,像单位同事过生日,不是现在的请客吃饭,而是请客看电影。”仇民主说。

仇民主和小伙伴们,经常在人民电影院3米高的围墙外“听”电影。他还记得电影院当时放映《铁道游击队》,外面听着机枪声“噼噼啪啪”、炮声“轰轰轰”,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当时人民电影院观影大厅内有6根1.5米高的铁皮柱子,用来引入防空洞的冷空气,达到降温目的。当年只要是热天,影院预告电影都会特地告知“放冷气”,这样电影票往往很快卖光了。当时这个新奇的举动,还留存在很多老株洲人的回忆里。(实习记者 李圣鹏)

相关链接:【60年光与影:株洲人的电影记忆】新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