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株洲"鸟语花香" 老工业基地变身宜居新城

我市注册志愿者达49万人,成为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资料图片/伍海涛 摄)

文明香满园 幸福来敲门

在钢筋和水泥包围的城市里,每一座城市都在努力塑造自身的特色和品格。建筑可以模仿,但文明不能复制,这和这座城市的精神一样,具有排他性。

2011年,株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拿到入场券;如今,“大考”在即,市委书记贺安杰形容,“只欠临门一脚,必须踢准踢精彩。”

对株洲而言,不仅要冲击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含金量最高的“金牌”,更要摘下“民心金牌”。

城市宜居:株洲好不好,大伙说了算

2014年10月16日,由株洲日报社承办的“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株洲”新闻采风活动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14年会在株洲举行。

随后,各地宣传株洲、解析株洲、借鉴株洲的新闻报道不断发酵,“株洲经验”频频见诸报端,各地掀起了一股“株洲风”。

来看看《咸阳日报》笔下的株洲:“站在株洲湘江风光带上,沙滩、石林、剧场、酒吧、木屋像珍珠般精致洒落。阳光下,三五成群的人,或亲水信步,或在芦苇荡里蜜语,小树丛里飘出阵阵笑声……株洲,就这么撩人心弦。”

媒体人有各自的眼光,其实,株洲人也有自己的一本账:未入夜,幸福便叩响了市民的家门。

神农城广场,株洲大妈们舞姿绰约,跳起了“小苹果”,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株洲划出2400亩土地,打造为“城市中央公园”。“机声隆隆”的老工业基地,一转身,成了“鸟语花香”的宜居新城。

宜居的不仅仅是户外活动场所,还有社区小家园。

一走进石峰区响石岭社区的响石四村,随处可见“遵德守礼”牌。平坦的路面、崭新的路灯、齐整的绿化带,瞬间让人心情舒畅。

和响石岭社区一样,通过提质改造,株洲上百个老旧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走出家门、进入花园”的梦想成为现实。

变化在一点一点积聚,道路整修、屋顶绿化、节点景观,连单调的水泥墙,通过动漫涂鸦,也成了一道养眼的立体风景线。

政风清朗:职权有多少,制度说了算

2014年11月10日,株洲实行工商注册登记前置制度改革。

听到这一消息,石峰区一驾校负责人谭红冰乐了。他告诉记者,过去注册一个这样的驾校,往往要上百万元。但现在,注册资本仅需51万元,且为认缴制,无需马上缴付。“我把资金集中用来建校、买车,压力就会小很多。”

仅仅3天,株洲即新增市场主体508家。

的确,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仅仅搞搞卫生、擦擦玻璃、清清门面,政府各部门一直在致力为市民提供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简政放权,成为株洲大小会议上的“高频词”,成为职能部门的“新常态”。

2014年12月16日,株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株洲市人民政府实施的行政职权事项目录》公布。

“职权清单”厘定了政府权力边界:市政府的职权178项,市直部门的职权4898项。“这些都是政府以及部门的法定职责‘必须为’,除此之外,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市法制办工作人员说。

一大批权力瘦身的背后,恰恰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注脚:冲破利益的藩篱,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激发蓬勃的经济内生动力。

这一年,也被称为株洲的“深改元年”。

道德提升:善举多与少,“雷锋”说了算

29分钟,这是一位株洲公交司机生命的最后时光。

2014年11月7日9时许,在安排所有乘客安全下车转乘后,面色惨白的唐迪生艰难地关上驾驶室的车窗玻璃,拔下钥匙攥在手里。此时距离他突发心肌梗塞已有29分钟。

一个多小时后,年仅40岁的他,离开了人世。

新华社播发通稿《一位公交司机生命里的最后29分钟》,赞誉唐迪生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他的责任意识。

在道德的高地上,在“小英雄”戴碧蓉的家乡,英雄辈出。

“鱼片”刘朝华,10多年倾心助学,先后帮助200多名贫困学生,最后牺牲在助学路上;“赤脚教授”夏昭炎,回到家乡“种文化”,拿出积蓄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为寒门学子设立高桥奖学基金;

“姜汤大姐”韩无盐,几乎每晚都会出现在株洲火车站,把一份份热乎乎的姜汤送到旅客手中……

如今的株洲,处处都是学习雷锋的窗口。

在株洲城乡,有177个道德讲坛定期开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形式,为市民学习模范,感悟道德提供平台。

从“学雷锋”到人人做好事,再到争做公民志愿者,株洲人已把学习变成了践行。

文明创建到底是为什么?是为打造风景秀丽的宜居环境促人成长,是为挖掘常人那份遗忘的善良赶跑陋习,更是为了满足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归根结底,文明创建的指向,是对一个城市精神的塑造,是政府对那份沉甸甸民生责任的诠释,是为一座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对话高端】

对话人:李湘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记者:创文明城市,归根结底,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那么,您眼中的这朵“文明之花”开在株洲,应是什么样?

李湘怀:文明株洲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广大老百姓具有高度认同感、归宿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的城市。

我们曾经向广大市民发过一封创文公开信,信中,对文明株洲是这样描述的: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多一个笑容,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分理解……

这就是我心中的文明株洲。

记者:现在,株洲创文已是“临门一脚”,怎样才能“踢准踢精彩”?

李湘怀:我们已经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拼搏了13年,也奋斗了13年。2014年,我们的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市民素质和生态文明程度,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老百姓的参与率、支持率都不断提升,也积累了丰富的创建资源和创建优势。

如何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这就需要我们鼓足冲刺的劲头,对照测评标准,一条一条抓过关,一项一项抓达标。为文明添彩,为城市增光,需要每一个市民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用平凡而真诚的方式,给城市文明这座大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