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意见(襄发[2015]20号)

襄发[ 2015]20号

中共襄阳市委 襄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意见

为全面推动工业转型跨越,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强化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第一、工业优先”战略不动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按照“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的总要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强化改革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注重绿色发展,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壮大、企业改造升级、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制造业开放引领、生产性服务业跨越“五大”计划,强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四化”改造,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保持工业经济中高速发展,着力打造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工业投资支撑力持续增强,到2018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突破7000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等2个产业迈上3000亿级新台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3个千亿级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2个500亿级产业;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倍增,全部工业产值到2018年达到1万亿元,2020年达到1.2万亿元。

质量效益。制造业增加值率逐步提升,到2018年提高 1.6个百分点;制造业质量明显提升,到2018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0件、主持或参与制定省级以上标准40项。

工业结构。到2018年,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5%和45%以上;高端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3%和2.7%;市场主体力口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0%。

创新能力。到2018年,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80个左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家以上,新增工业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00个以上,培育“互联网+工业”示范企业200家以上。

三、主要任务

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计划

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的思路,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力打造“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优势产业集群。

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支持整车企业新车型研发设计制造、壮大零部件模块化研发制造产业链、提升总成及关键零部件近地化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化发展;以构建“两纵三横”研发制造体系、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多元化充电设施网络、区域性运营服务体系为重点,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引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高端摩托车产业。到2018年,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32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业发挥优势,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以研发生产新型纺织材料和高档面料、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工艺、发展创意设计、开发生产高端服装制鞋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引进培育知名品牌为重点,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层级。以开发安全、有机、营养、方便、休闲食品,壮大酿酒、功能性饮料和保健性饮品,发展粮食、油脂、畜禽、果蔬、茶叶精深加工为重点,提升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到2018年,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达到1000亿元、食品加工行业达到1800亿元。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应急救援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壮大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到2018年,力争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按照“整机+配套、生产+研发、硬件+软件”的模式,加快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消费电子,突破家用电器,到2018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壮大医药化工产业。以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为重点,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以推进磷、硅、钛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循环发展为重点,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链;以小河港煤炭储备基地为依托,培育煤化工产业链,到2018年,力争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以节能电机、电机节能与控制设备、大气治理设备、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烟气脱硫除尘系统装置等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到2018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低速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培育壮大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到2018年,力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实施企业改造升级计划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企业改造升级、扩能增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工业发展模式。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开展“互联网+工业”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襄阳制造”向“襄阳智造”转变。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开展“机器换人”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广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智能管控系统;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探索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建立“研发+代工+营销”、“产品+服务”、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施技改提质工程。全面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制定主导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重点支持主导产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争创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扎实推进高新区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建设公共能源监控检测平台,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和节能改造行动,抓好年综合能耗万吨标煤以上企业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排放稳定达标;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 以上;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达标。

实施军民融合工程。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支持军工集团在襄企业发挥军工科技、人才、资本优势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大力支持我市优势民品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升级跻身军品供应链,着力打造千亿级军民融合产业板块。

实施产业支撑能力建设计划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程紧逼、强力推进。2015年到2018年,每年引进和开工投资过5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分别达到80个,其中投资过50亿元、1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2个和40个;累计竣工投产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00个,其中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达到240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达到100个,投资过50亿元项目达到6个。

强化骨干企业支撑。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1 8年产销过100亿元、50 - 100亿元、10 - 5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8家和12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家,新增四板挂牌企业200家以上,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建立常态化培育机制,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力争到201 8年培育2-3名带领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3 -4名带领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名带领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领军型企业家,100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

强化产业平台支撑。以产城融合理念推进园区功能开发,设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基金,推动园区投资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重点推进20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工程,到201 8年每个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全部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建成集研发、孵化、信息、融资、物流、中介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加快培育垂直分工、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到2018年特色产业园区工业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实现倍增,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度达到70% 以上。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工业转型跨越的新引擎。建立健全创业政策发布、创业培训辅导、创业创新大赛、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平台,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强化扶持措施,优化创业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留学回国人才创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创新型创业。依托襄阳科技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市级创业示范基地等载体,以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加快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到2018年,建成4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1500家以上,建成汉江流域创业创新中心。

实施制造业开放引领计划

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以自贸区建设推动制造业转型。高起点规划建设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立健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规则国际化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三港一中心"为核心的汉江流域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生产加工区和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培育营商环境新优势,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集聚,引领和推动我市产业转型。

以国际产业合作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在引进高端制造领域的跨国公司上突破,到201 8年,力争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100强企业30家以上;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外资、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着力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上突破,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以总部经济集聚提升制造业层次。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构建总部企业生态圈,优化总部经济发展平台;紧紧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地区总部、财务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我市制造业结构优化、层次提升。到2018年,力争新引进国内外总部型企业20家左右。

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跨越计划

以“五大平台”建设为重点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加快建设研发设计平台。到201 8年,新增8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立10个产业研究院、10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0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加快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平台。依托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吸引100家左右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入驻,力争建成10个国家级、20个省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着力打造华中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加快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以“襄阳云谷”为载体,加快培育以大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加工等为主的大数据产业链,力争引进数据中心项目10个以上,集聚大数据企业100家左右,着力打造华中地区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工业电商物流平台。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外包产业交易促进平台,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创业园区。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与园区配套的工业物流园,引导物流企业集中集聚,加快形成工业物流功能服务区;大力开展“互联网+物流”行动,打造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平台;推动工业物流服务外包,引导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物流企业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快壮大第三方物流产业规模。

加快建设中介服务平台。支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引导每个县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

四、推进措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以科学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更加注重加强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推广“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建立“一局两委”体制、推广“三零”服务机制,营造内陆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工业、科技、人才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做大做强汉江产业基金规模,鼓励各县组建产业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企业。

支持工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重大工业项目,给予产业基金扶持、委托代建等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退城入园”、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财政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激励企业加速成长。对新成长的行业领军型企业、“小巨人”企业、“小进规”企业以及国家和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财政奖补;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在襄阳和本市企业到市外开展并购重组的,给予贷款贴息、产业基金扶持等支持;对平台类企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其向市域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采取财政补助、基金扶持、项目代建等方式,支持各类研发设计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引导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扶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奖、国家质量奖、国家标准及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奖励。

强化工业生产要素保障

加强融资支持。完善融资担保、银基联投、风险补偿等政银企合作机制,强化信用增进,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工业信贷投放;完善信贷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和股权、债券直接融资;扶持发展股权投资,支持民间金融机构转型为股权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产业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新兴金融业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人才支持。完善“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支持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搭建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大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职业培训机构对规模以上企业用工提供订单式专业技术培训;建立重点企业国内专家资源库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库,根据企业需求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活动。

加强工业用地支持。全市及各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用于工业项目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90%以上工业用地用于工业园区,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要;严格工业用地出让条件,重点项目落地须经市工业主管部门出具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的认定意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租赁和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强化工业发展推进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集中更多精力,全力推进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工业促进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加强对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工业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组织推进工业发展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的实施,协调、督办、考核工业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工业运行工作。各县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强化工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平台整合全市招商力量,组建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指挥部,每个园区分别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任指挥长,整合全市专业招商力量成立相应的招商工作专班;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责任清单制度,对重大工业招商项目明确责任领导牵头,指定干部脱岗专抓。完善项目建设机制,建立年度工业项目库,编制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路线图;完善项目服务秘书制,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秘书跟踪服务,对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配备一名驻点秘书脱岗专抓;完善重大工业项目领导包保制度,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明确一名市级领导负责,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并组建专班推进。

强化督办考核机制。建立台账管理制,对重大工业事项跟踪督办、限期落实、销号管理。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巡查、年终统一考核。建立市领导随机抽查制,对工业招商、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的责任领导、工作专班、服务秘书的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实行目标管理制,将工业增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等主要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县、开发区,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提高工业考评比重,考评未达标的单位不得参与年度评先。

市经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配套实施办法。

201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