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武汉海关支持“1+8”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十二条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服务、支持、促进“1+8”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建设,立足海关职能、职责,不断深化三项“改革”,努力营造三种“环境”,加大三个“力度”,支持武汉城市圈实现三个方面的“升级”,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化区域通关改革,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大通关建设

根据武汉城市圈内企业需求和物流规律,拓展区域通关线路,在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区域海关签订区域通关协议的基础上,与北京、杭州等海关签订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全面打通“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环节,使武汉城市圈内更多企业享受到区域通关的便利,促进武汉城市圈进出口货物就近通关。

二、深化加工贸易监管改革,大力促进武汉城市圈加工贸易的发展

针对国家对加工贸易实施政策调整,支持武汉城市圈承接境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深加工结转作业、外发加工作业实行 “网上备案、实时审批、动态监控”,简化结转备案手续,加快结转速度。对aa类企业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对a类、b类企业继续实行台帐空转制度。扩大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全面推广纸质手册电子化系统。

三、深化保税物流管理改革,全力支持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支持武汉城市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支持在获准设立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基础上建设综合保税区。支持武汉阳逻港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a型)。调整保税仓库布局,支持黄冈、天门等市设立保税仓库,在出口量大的口岸设立出口监管仓库。推动武汉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

四、实行通关再提速,营造便捷的通关环境

对武汉城市圈重点企业实行预归类、预审价、原产地预审核、先放后征等措施,为其提供最大的征管便利。对报关单实行分类管理, 积极收集商品信息,对“无风险或低风险区间”的报关单简化程序,直接进入快速验放通道。加快审单,当日报关单审结率达到95%以上。推进电子通关改革,积极探索无纸化通关试点;扩大税款网上支付的企业范围,力争开拓网上担保支付业务,促进武汉城市圈进出口货物无障碍、低成本快速通关。积极推行海关、检验检疫在旅检现场实行“一机两屏”,推行新的航空申报制度,推广通关单联网系统。在杨泗港和天河机场继续实行“5+2”工作制,在其他业务现场继续实行“24小时无节假日预约通关工作制度”,满足武汉城市圈进出口企业全天候通关的需求。

五、实施阳光服务,营造和谐的关企合作环境

加强海关政策宣传,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到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送政策、送服务,了解各城市及企业对海关业务的需求,现场为企业解答疑难问题,为各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建议。

加大关(警)务公开力度,办好业务咨询110热线,实行首问负责制,建设网上服务大厅,方便企业了解海关办事程序和通关规定,方便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进行监督。扩大签订《廉洁共建合作备忘录》的企业范围,深入开展关企廉政互助,实现海关工作的“阳光化”。

实行新的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审核批准一批a类企业,积极向海关总署推荐一批重点企业升为aa类企业。开展海关政策、法规培训,为各城市培养一批懂海关业务的外贸人才。开展规范报关市场专项活动,建立海关与报关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守法自律,便利守法者、惩戒违法者。

六、打击走私违法,营造有序的外经贸发展环境

重点打击主观恶意、危害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把打击走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在执法办案中,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最大限度避免因简单执法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推进反走私综合治理,巩固齐抓共管的反走私格局,规范进出口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12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