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武昌区人力资源局十二五规划

武昌区人力资源局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武昌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为重点,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前提,以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努力创新机制,服务发展、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把武昌由人才大区建设成人才强区而努力奋斗。

发展目标

我区“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有一定规模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通过技能培训大提升,促进各类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大提高,打造创业最活跃、就业最方便,劳动关系最和谐的新型城区。

1.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总量从目前的9.65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5万人。非公有经济人才数逐年增长。全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比例由目前的3:5:2贴近到1.5:3.5:5。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比重6%。

2.技能素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更具实力。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中具有本科学历以上者由目前占人才总量的60%提高到80%。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5%。组织再就业培训1.7万人,组织创业培训1.2万人,农民工培训2万人。

3.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创业实效更显突出。全区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亿元,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5以上。初始创业存活率达到80%以上。

4.和谐企业不断增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到2015年新创和谐企业60家,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劳动人事仲裁案件法定结案率96%,信访年均办结率100%。建立覆盖所有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99%。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人才支撑“三大功能区”建设,就业创业惠及民生,维权构建和谐关系,执法体现公平正义,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强化管理优质服务。

1.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实施“1234”项目,即建设一支队伍,实现两项创新,狠抓三个培训,实现四大转变。

建设一支队伍。把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纳入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提供平等支持和同等公共服务。依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建立3-5个相关培训基地。每年选拔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研修和挂职锻炼。建设一支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促进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两项创新。一是在人才管理机制上创新。要坚持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探索人才培养的开发机制,注重在基层和重大项目实施中发现、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在培养拔尖人才上创新。围绕“1+4”产业格局的需求,每年选拔一批40岁以下、有突出贡献的行业领军人才,到国内外高校、院所和名企学习;充分利用武昌科教聚集的优势,大力实施“拔尖人才”和“文化名人”计划,到2015年,进入武昌区“拔尖人才”和“文化名人”项目库的达到近200名。

狠抓三个培训,一是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每年选送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到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等院校培训;每年举办4期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产业和城市规划建设等专题培训班。二是实施公务员培训。按照5年内将区属各级公务员轮训一遍的目标,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同时鼓励公务员参加公共管理硕士学习。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结合我区实际,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在人才工作思想观念上转变。树立人才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的走人才强区之路。二是由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通过推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技能。每年确立1-2个与我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定向培训基地,培训规模达300人以上。三是在人才使用上由区属向区域转变。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区域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四是在人才服务方法上转变。由“有事你上门”转变为“服务我上门”,主动深入各基层单位,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稳定就业率达90%;政府提供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创业园区;培植50个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组建5大行业创业沙龙;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实施以下“四大”计划。

“政策助推”计划。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把促进经济发展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相结合,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坚持把帮扶困难企业与稳定就业岗位紧密结合,通过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降压减负,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密切关注和分析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加强城镇就业与失业统计,实施动态监测。

“创业型城区”创建计划。在“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中,围绕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全面扎实有效推进。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司总部区、特色街区、孵化基地等资源和条件,努力使创业环境满意指数、创业活动活跃指数、创业实体生存指数达到创建标准。

“创业促就业”计划。一是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宣传创业典型,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政策性文件,简化审批事项、降低创业门槛、实施小额贷款、落实税费减免、优化培训服务。三是鼓励各类人员兴办经济实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重点人群帮扶”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要进高校,使政策、岗位、信息、信心到园区,进教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畅通、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岗位见习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建设,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实习,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要建立“一户一册、一人一策”的实名制登记和“一对一”的帮扶制,以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为重点,实行就业服务承诺制。要建立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制,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

3.加大劳动维权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以和谐企业的创建为统揽,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均衡、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让劳动者生活得更有尊严。

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2011年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基础建设;2012-2014年为全面推进;2015年为规范完善。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对管辖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全覆盖;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监督检查权;“十二五”时期,争取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建立由区人力资源局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工会等群团部门组成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中心,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律师,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寻求对策建议。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仲裁运作机制。

4.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激发管理创新活力。要实现武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规范和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公务员的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的培训,探索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强化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加快用人机制转换,实施全员聘用制度,科学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考核机制。深化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和质量监管。

做好军转干部和随调家属安置工作。结合军转干部个人职务、经历、特长合理调配,为军转干部胜任本职、发挥作用、展示才华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加强对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跟踪服务。

5.整合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人力资源工作紧紧围绕“市场、平台、网络”三大载体,不遗余力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为居民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会。

市场:以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为总体目标,建立全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5000平方米场地,投入3000万元资金,按照对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对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保障事务代理的服务要求,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优质服务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2012年完成选址,2013年完成建设,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注重培育各类民营人力资源市场,组建行业协会,助推人力资源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

平台: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夯实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经过2-3年的努力,使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本达到统一服务场地和设施,统一机构工作职责,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基础台帐。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优势,采取专场招聘、网络招聘、供求洽谈等多种形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网络:按照“信息集中、资源共享、服务联动、优势互补”的要求,建立集信息发布、查询、交流、远程面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一方面和高校、街道、社区对接,建立求职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对接,收集岗位信息,形成全区统一并与其他城区联网的就业发布渠道,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和求职者都能很方便的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