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建设工地一片繁忙。5个月后,项目一期完成,20万吨冷藏能力一次性投入运行将开创行业先河。
今年初以来,陆续开工的还有虹润新能源二期、苏宁二期、华工激光二期、安博物流园等1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随着鄂州机场建设进程加快,葛店开发区已站在最好的历史风口,机遇和挑战并存。”鄂州市市长王立说,在过去20多年探路后,这里将以高质量发展带动二次创业再腾飞。
盘活存量,做强增量
葛店开发区是我省第一家省级开发区,其兴建基于当时鄂州“一钢独大”、工业基础较弱的现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长壮”,一度成了葛店人不得不面对的苦涩。“症结在于早期整体规划层次较低,产业布局缺乏长远战略。”开发区副主任万兴平说,久而久之,导致总体投入不足,块头不大。
他分析,开发区1990年7月启建,从最早的1.2平方公里拓展至现在的9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企业用地达4万多亩,亩均税收3万多元,离预定目标差得很远。2017年,开发区GDP突破200亿元,财税占比仅10%,和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盘活存量,尤其是注重价值链、产业链和技术链的整合,最大限度提升土地效益。像唯森制药,原先仅有生产环节在葛店,开发区通过政策撬动,吸纳其营销团队跟随落户,不增加一寸空间,税收当年就提升2000多万元。
去年10月,借长江大保护之机,开发区依法关停占地200多亩的表面处理工业园,10家企业迁出。今年一季度,开发区整顿僵尸企业20多家,关停30多家散、乱、污企业,又腾出工业土地500多亩,然后引进优质项目。
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清海说,除了拉紧环保闸门,葛店为做强增量重新设置门槛:一是具有行业标杆作用的四梁八柱型企业;二是市场潜力、创新能力皆备的科技型项目。
自去年下半年起,开发区先后出台多个文件,重点扶持单项投资过10亿元的新一代光电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推动产业布局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转型。
产城融合,完善功能
与产业项目引大做强同步的,是城市配套功能的全面完善。
早些年,葛店侧重项目的引进和落户,忽略了村民变市民后的城镇化配套问题,以及人才引进后的安居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仅靠单一的产业园区难以解决。
经近几年努力,葛店这个沿316国道建起来的开发区,终于有了“五纵十横”的路网。“这远远不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功能配套必须从政府主导向市场经营跨越。”开发区工委书记胡澜说,自2017年起,又借助市场力量继续夯实产城融合基础。
开发区与中建三局合作,先后签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5亿元、城市功能项目109亿元的合同;与武汉地铁集团联手,投资20亿元推进地铁11号线延伸至葛店南;与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合作,实施长江沿岸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
今年,开发区还将在葛店南站附近投资5亿元,建设140万平方米“双创谷”,吸引高端人才创业创新。
湖北容百锂电公司总经理张雷已在葛店工作3年多,他说:“目前开发区软环境大为改善,特别是医院和学校的引进,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这里从上到下的迫切发展愿望。”
爱民制药董事长刘享平建议,开发区要利用区位优势,加快与武汉的融合进程,可先在交通领域深入推动,如开通葛店与武汉站、光谷之间的循环公交线,甚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取消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项目。
站在风口,还需送风
葛店近两年用电量在全市整体趋降中连续逆势增长,去年增幅达19.6%,也从侧面印证了正处于“风口”的判断。
更增信心的是,每度电的平均产值为22元,与国内位居前列的开发区相当。
2017年,葛店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8%,高于全省增幅近5个百分点。这一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超过了过去26年发展累计的25家。
然而,从全局审视指标数据,形势并不乐观。王立说,如何在挑战和机遇之间寻找到最佳发展路径,是开发区必须直面的考验。
总部设于葛店的杜肯公司,是保温风管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总经理雷宏伟说,这里有紧挨武汉高校的优势,亟须对关键政策集中发力,让更多的人一下就记住葛店。比如,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税收给予支持是传统做法,不如出台股权激励,放手让企业干。“二次创业,不要过于关注已成型的制造业。”瑞祥安科技公司董事长龙杰建议,要着力培育有潜质的创业型企业,扶持有创新内涵的实体经济,才可能后起赶超。据悉,他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发全球首台高铁轨道快速修复样机,即将投放市场。
一两年的突破性进展仅仅是起步。胡澜说,站在风口,还需送风,然后才能更好地反哺全市发展。未来5年,葛店开发区的目标是支柱产业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素质提升,城市面貌一新。
眼下,葛店开发区正加紧筹建200亿元产业专项基金,以打造更优化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