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有这样一群老乡,眼下十分纠结:进城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回村靠“一亩三分田”,又恐再度返贫。
最近,松滋市出台新政,农业人口“三权”与户口迁移脱钩,将新型城镇化试点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让老乡们“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农民转户口的顾虑:担心丧失“三权”
35岁的刘斌,松滋市刘家场镇庆贺寺村农民,租住市区,在城里建筑工地打工多年。最近,他刚刚将户籍转至松滋城区,成为“城里人”。
“转户口,主要是为让小孩能跟城里的小孩一样,上重点小学。”刘斌说,儿子已满5岁,明年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城里重点小学招生,要么要求是城区户口,要么要求在当地有房产。”
刘斌没想过买房的事,因为城区的房价是他暂时不能接受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户口转至城区。近几年,松滋改革了户籍制度,像刘斌这样在城区有稳定住所的务工人员,将户籍转入城区并不难。
刘斌很犹豫。他跟着老乡在城里搞建筑,年收入好几万元;在农村还有约2亩水稻田,年收入有几千元。“万一哪天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了,我只能回农村,可仅靠种田那几千元钱收入,怎么保障一家老小的生活呢?”
刘斌的烦恼不是个案。松滋市在专题调研时发现,想进城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是为了让子孙能享受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又十分担心丧失“三权”。
“三权”,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按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流转土地。
作为县级市,松滋城区所在地新江口镇属于小城镇,农民到镇上落户后,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三权”中的另两项即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却无明文规定。
松滋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市新型城镇化办公室副主任刘国珊认为,仅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不公平的,农民进城应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还需要有更多保障。
政策突破:允许农民保留“三权”进城
2015年11月,松滋获批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在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该市决定在“三权”上率先突破。
经调研论证,松滋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允许农民保留‘三权’进城,进退有路,进城不离土”,即农民进城后,既可享受城镇市民化、均等化服务,还能继续保留“三权”。
享有“三权”,首先得确权。今年以来,松滋在沙道观镇车路口村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试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发放《不动产权证书》。
“政府给我们颁发《不动产权证书》,我举双手赞成。”沙道观镇车路口村村民刘富荣说,他和儿子在城里经营一家超市,遇到资金紧张想找银行贷款时,自家在农村的140平方米住房不能用来抵押,因为该住房没有房产证。“现在好了,有了《不动产权证书》,我们就可找银行申请贷款了。”
产城融合:让老乡们留得住、过得好
允许保留“三权”,这只是为进城农民增添了一道安全底线。要让他们真正脱贫奔小康,还得稳定就业。
今年来,松滋着力打造临港综合枢纽区、城东产城融合区、白云现代新城区、小南海生态涵养区等4个园区平台,有针对性地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
33岁的李海明是松滋市八宝镇保兴垸村农民,以前在广东的服装厂打工。今年初,听说家乡的城东产城融合区引进了多家服装厂,他留在了家门口上班。
“其实,松滋服装厂的工资比广东低不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不能老在外漂着。”李海明说,听说现在进城落户有新政策,开始考虑把户口转到城区。
近年来,像李海明这样回流家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目前,上述4个平台已落户项目85个,直接吸纳农民进城1万余人。企业入驻还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百货超市、汽修销售及维修、物流等三产业发展,又吸纳农村从业人员近3000人。
刘国珊一直关注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状况。他介绍,在园区企业就业的进城农民工,平均月薪3000元左右,部门主管或班组长级别的可达7000多元。目前,松滋正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投入,保障进城农民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