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宜昌青创孵化园引领移民创业致富

“互联网+”搭建三峡移民精准扶贫平台

5月19日15时,宜昌市点军区宜昌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内的一角,“玉善堂创茶空间”内茶香袅袅,几名创业者在商讨自己的创业计划。这家“玉善堂创茶空间”的主人韩玉兰是一名三峡移民,2015年底,她和合伙人带着自制的手工姜糖膏进驻创业园,并在这个移民创业之家获得了12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开设了这家“创业茶室”,为创业者搭建交流空间。

宜昌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是湖北省首个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成立两年来,园区企业总产值就超过了50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登记注册创业团队70多家,培训大学生、移民和失地农民300余人,直接就业200余人,带动千余名移民群众创业致富。

80后移民女孩托起家乡致富梦

80后女青年韩玉兰是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村人,作为三峡工程的二期移民,十多岁时她就跟着父母一起离开了养育她的故土。

“那个时候,一天天看着三峡大坝在家门口修了起来,感觉特别自豪。所以有时候也在想,我也要赶紧成长起来,让家里过上好日子。”韩玉兰说,搬迁时家里选择了后靠安置,搬迁分得的土地不多,只能靠种一些茶叶和柑橘为生。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的农活基本只能靠父亲。搬迁后为了盖新房,家里还背上了5万多元的债。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为了一家大小,日复一日地在田里辛苦劳作。这一切,韩玉兰都看在眼里。因此,她从小就下定决心,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带着父母离开农村。自从大学毕业后,韩玉兰在宜昌一家旅行社当了十多年的导游,而接触到电商以后,韩玉兰决定自己创业。

2014年底,韩玉兰和好朋友小玉一起学会了老家中医祖传秘方手工姜糖膏的制作方法,并计划通过微商的渠道来销售。

“起初,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不支持我,他们认为卖这些东西根本不会有销路和前途。”韩玉兰说,当年的12月,两个人顶着各方压力,联手做了200多瓶手工姜糖膏,很快就卖完了,还受到了不少顾客的好评和认可。此后,经过对产品质量、外包装、物流进行了完善,手工姜糖膏的月销量逐步稳定在了500瓶以上。

韩玉兰说,随着销量的不断攀升,来找自己咨询代理的人越来越多,到2015年下半年,已形成了全国200多人的代理商团队。那一年“双十一”活动期间,手工姜糖膏一个星期就卖出了6000瓶。

随着销量的增加和团队规模的扩大,韩玉兰的电商生意对仓储和办公的环境要求开始突显。这时,她通过朋友圈得知宜昌成立了“点军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招收移民入驻。打了一个电话,几天后,韩玉兰和自己的团队就在创业孵化园里安了家。创业园不仅为她免费提供了8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部分仓库,还开办了产品展示店。

韩玉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进驻创业园之前,自己只懂得卖东西,对于品牌或者公司都没有规划和概念。园区定期会请一些专业的销售和企业培训老师给他们做专业培训,让她很快有了具体的规划和发展方向。

去年,韩玉兰和朋友一起创办了玉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产值已突破800万元,成为宜昌地区首屈一指的电商榜样。

“小时候,看着父亲背着柑橘卖不出去,白白烂在地里,一年的劳作全部打了水漂,我跟着心疼。”韩玉兰说,手工姜糖膏只是自己开启电商之旅的第一步,今后要逐步将家乡的特产通过电商卖出去,帮助故乡的亲人们脱贫致富。“我要让我们的特产像三峡大坝一样,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知晓。”

搭建三大平台以创业带动移民安置

投资3500万元的宜昌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位于宜昌市点军区五龙大道,于2015年建成,是湖北省首个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园区内搭建了移民创业就业、移民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优势产业技术推广三大平台,以创业带动移民安置,以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模式拉动产业优化。如今,越来越多像韩玉兰一样的移民青年来到这里,接受系统、专业的指导、培训,走上自主创业发展的道路。

宜昌移民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韩荣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孵化园不仅为移民青年在内的农民工、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同时也为移民子女、家属以及与移民经济相关的企业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在通过一系列考核后,即可获得免费的办公场所、职业培训和相关的创业指导、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

韩荣华说,近年来青年创业越来越活跃,但个人创业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有激情、有理想,但他们缺乏平台和经验,抱负难以施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韩荣华说,依托孵化园的平台,可以让这些有志青年、创业团队抱团发展,并在产业定位、电商扶贫、实体经营、就业培训一体化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

作为孵化园的负责人,韩荣华本人也是一名80后移民青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只身在外打拼,他在酒店打过工、卖过土特产、开过眼镜店、代理过红酒品牌,哪里有市场他就奔哪儿去。相同的出身和相似的经历让韩荣华格外理解移民创业者的艰辛。

“他们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低、人脉少,个体创业机会相对较少。”韩荣华说认为,年轻人做生意不能光指望赚钱,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和人脉的积累。

在今年的宜昌市“两会”上,韩荣华作为政协委员,曾提议建设一个专业的、综合性的电商产业园,以解决目前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空间有限的问题,并提高宜昌市电商产业聚合度。他表示,希望能完善移民村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服务、引导库区群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打造移民农产品的互联网品牌,让移民从“互联网+”农业中受益更多。

“互联网+”创业助力精准扶贫

在“互联网+”热潮下,电商也成为精准扶贫的热点,但由于存在投递半径大、服务网点少等天然短板,电商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着不少难题。例如,宜昌市有部分地区地处山区,那里农业资源优越,常年盛产水果、菌类、茶叶等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但当地农民长期以来一直苦于农货难出村、收购价格低等问题。为了让电商在这里真正站稳脚跟,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搭建了多个平台来解决这些短板。

90后三峡移民李开杰带着自己的团队入驻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后,在园区的大力帮助下,不到一年,便在宜昌点军区、巴东县、兴山县等地建立了165个移民村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他创建的赶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带动各村增值创收的孵化器企业。

李开杰说,电子商务平台不但为农户们搭建了农产品通向全国的通道,更打通了库区移民们的“商业头脑”。如今,用手机上微信卖自家水果,对于农民来说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宜昌市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峡库区通过近20年的搬迁建设,移民的整个生产生活和安置情况,较以前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自2011年以来,宜昌市已进行了10多万人次的移民技能培训,帮助2000多人实现创业,2万多人稳定就业。

在努力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同时,宜昌更将库区移民的创业致富作为移民安置核心。宜昌移民青年创业孵化园成立两年来,园区企业总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登记注册创业团队70多家,培训大学生、移民和失地农民300余人,直接就业200余人,带动千余名移民群众增收。

这位负责人介绍,“互联网+”的创业模式不但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的目标,还帮助更多的库区移民走上了新的致富之路。在服务移民的理念下,更大的移民产业也将被孵化出来,帮助库区移民以互联网的速度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