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宜昌高新区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纪实

宜昌高新区,夷陵大地上的“掌上明珠”。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是宜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宜昌高新区如何瞄准改革前沿,率先借“智”上海自贸区,构筑宜昌改革发展新高地?2014年6月中旬,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来到高新区进行专题办公,部署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工作。“宜昌高新区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在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中突破难点、闯出新路,把高新区打造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示范区,争创全国一流国家高新区。”黄楚平强调,要在在重大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采取精准措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创造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新区工委书记宋文豹表示,宜昌高新区迅速展开学习对接活动,按照思想理念、体制机制、标准方法、能力素质、发展质效“五个对接”要求,率先解放思想,强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科技金融三大改革在全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高新区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和竞争优势,争创全国一流国家高新区。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宜昌高新区这片改革的热土,实地探访了该区借“智”上海自贸区的做法。一个章子管审批,一个证照管经营,一支队伍抓执法,一个网络建平台……宜昌高新区交出的学习对接“成绩单”,构筑起改革发展新高地。

5月18日,湖北望家欢农产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于荣彪在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窗口,领到了同时印有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工商营业执照。“三证合一”就是将原需办理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合为一证。企业只需在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窗口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通过网上并联系统完成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即完成全部审批。申请人可在工商窗口领取载有税务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的营业执照,实现了同步办理、三证合一、一证多用,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办理相关证照的时间。

宜昌高新区作为建设宜昌特大城市的前沿,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热土,以往由于过多的机制门槛和限制,使企业发展受到阻碍。该区自2014年9月份起,全面实行“先照后证”,即除《宜昌市市场主体准入先证后项目目录》列明的项目外,前置审批许可项目均实行后置管理,市场主体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一般性经营活动,同时认真履行对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告知程序,既解除了企业发展上的瓶颈,又规避了行政监管责任。截至目前,高新区分局办理“先照后证”596件,受到市场主体欢迎。

笔者了解到,高新区现有工商企业8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98家,高新技术企业125家,每年新引进落户园区的项目约200个。行政审批要件多、周期长、门路不清、程序不明,曾是企业落户面临的“老大难”。为根除这一弊端,去年6月20日,宜昌高新区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专人代办、网上审批、限时办结”集中快速审批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电子专用章”改革,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具体行政审批所用印章使用另有规定外,凡纳入宜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许可证件(共约15个公章、60多个证件),均统一使用宜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专用电子印章,实现了“办事不出园区”。

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自政务服务中心去年6月20日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共受理事项6465件,办结6391件、在办25件。办理时间在原法定基础上压缩了82%。

宜昌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美仁表示,还将进一步推进改革,使审批时限再大幅度压缩,让高新区真正成为“环境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降低准入门槛、改变审批方式,并不意味着对主体市场监管的放松。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去年底,宜昌高新区整合全区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行政执法人员,组建高新区综合执法局。

笔者在高新区综合执法局了解到,局机关下设综合科、政策法规科两个内设科室,城市管理、安全管理、社会管理三个执法大队,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三个园区综合执法分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安全管理以及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卫生计生、教育、文化、民政等共约13项行政执法职能,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该局与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审批信息后台推送,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体现出服务与监管并重、预警与处罚结合的工作方针。

自挂牌以来,该局对主要行政处罚权力进行初步清理,并结合高新区实际,对290余项权力清单进行梳理筛查,精简行政执法事项60余项,初步确认适合高新区权力清单约230余项。通过整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行政执法人员,改变了以往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提高了执法效率。

2015年春节前,该局通过统一调度,各类执法力量相互补位,各类法规综合运用,已妥善化解了6起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这是宜昌高新区针对过去多重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给市场主体增加负担、浪费行政资源的弊端,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推出的又一重磅改革举措。

如此酝酿新政,破解改革中的难题,是宜昌高新区呈现出来的新亮点。审图,是企业落户耗时最长的环节,时常排队等待两个月以上。笔者了解到,宜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为破解这个“老大难“,引进武汉精诚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审查有限公司、武汉市勘察设计协会技术咨询服务部、湖北中南市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3家新的审图机构后,最多半个月即可办理施工图审查手续,而原来图审最快也要两个月。

还有全员聘用制、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企业抽查制度等一系列破解“老大难”的改革新政,正在酝酿、推出之中。

微特电子,一家专门研制起重机传感设备的中小企业,目前拥有30多项研发专利。银行贷款,是这家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宜昌高新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推出保证保险贷款,为微特电子贷款300万元建立了传感物联实验室,助推微特电子顺利破土而出。

保证保险贷款由政府联合银行、保险公司签订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建立起的“政府+保险+银行”三方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效为中小企业解了融资难题。

相对传统的融资模式,保证保险的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抵押或其他担保,风险管控尤为重要。宜昌高新区建立了“风险叫停”机制,当经办银行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逾期率超过5%时,或承保保险公司赔付率达到200%时,将立即停办此项业务。按照逐笔赔付及追偿的原则,企业贷款本金逾期超过两个月或欠息连续达两个月即进入贷款赔偿及追偿程序。

截至目前,已有19家企业从中获益,累计授信额度达5260万元。未来三年计划投放贷款3亿元,支持100家创新型、科技型、绿色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这正是高新区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搭建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为企业量身定制提供的一流服务。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依托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孵化器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建宜昌高新区青年创业联盟,推动创新创业。阿里巴巴宜昌产业带正式上线运行,已入驻企业96家,将集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群,尤其是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和以乌红天麻(产自夷陵区下堡坪和兴山)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3年后,预计将帮助1000家企业搭建阿里巴巴电商销售平台,为1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并实现50亿元平台销售额。

——搭建资本市场平台。依托宜昌文化产权交易所,积极打造“三所、四中心”(农村产权交易所、磷矿石期货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14年,宜昌文化产权交易所进场交易90宗,交易额突破10亿元,交易量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同时,保荐了20家企业到武汉股交所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