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禹政〔2016〕59号禹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我市确定的2+2+4+4的产业发展方向,抓培育、铸链条、建集群、构平台,促进融合,打造禹州产业升级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保态势”的工作部署,聚焦转型发展,立足禹州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优势,按照调优激活存量、扩充优质增量、主动有序减量、提升发展质量的工作思路,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中医药两大接续主导产业,提升发展钧陶瓷、发制品、食品、铸造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为建设“两美禹州”夯实产业支撑。

基本原则

1.坚持调优存量。强力实施企业转改培育、产业提升、“四换三名”等一套调优激活“组合拳”,形成中小企业梯次发展、要素配置更趋合理的发展局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扩充增量。储备优质企业,加强产业可持续发展。把扩充优质企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以增量扩充优势,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3.坚持创新驱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打造新引擎,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投入,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推动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发展的新模式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坚持市场主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5.坚持优化布局。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以装备制造、中医药、钧陶瓷、发制品、铸造等为主的产业集群,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7.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总体目标

到2020年,接续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主导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新兴产业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主导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装备制造、医药两大持续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和100亿元,能源、建材两大传统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50亿元和300亿元。

----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到2020年,钧陶瓷、发制品、铸造和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200亿元、500亿元和100亿元.

——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5家。

——新兴行业加速发展。推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新兴企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坚持顶层引导明晰转型路径,推动企业规模提升。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为主线,推动企业规模提升。

1.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主导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结构性转产等方式,对能源、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淘汰结构低效产能,推动绿色高效发展。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高煤炭行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逐步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矛盾。

2.培育两大接续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以专业化、成套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力装备、环保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做强做大。医药健康产业坚持园区集中、全产业链发展、龙头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3.转型发展四大特色产业。钧陶瓷产业要加快引导产业链向设计、研发、会展、营销、装备和文化等高端跃升,实现由传统产业向创新型、智能型产业的转变。发制品产业以建设国内低成本、创新型、绿色环保的发制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完善发制品产业园建设,着力创建省级出口基地;支持发制品企业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增强我市发制品行业抗击国外市场风险能力。铸造产业以成套化、特色化、专业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提高龙头企业行业领先地位;鼓励支持行业优势企业大力发展精加工工艺,向成套、高精、总成等装备产业链高端延伸。继续开展铸造产业治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规划建设绿色铸造产业示范园区,引导铸造企业聚集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食品产业以绿色安全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薯制品、面制品等种植环节标准化、加工环节规模化、终端环节品牌化、配套环节专业化,实现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巩固具有国内竞争力的面制品、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重点培育发展全产业链企业。

4.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要围绕光伏电站建设和风力发电项目,向配套材料、关键设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重点引进国内外企业进入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尽快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配套企业。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高分子涂层项目,加大生产规模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新材料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以“三园两众一街区”为平台,促进阿里巴巴、华为、京东等国内著名信息技术企业落地禹州,加强与我市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广泛运用。生物医药产业要促进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形成以中医药为引领,特色化学药剂、生物制药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加快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做强做大。坚持对内对外“两手抓”,把招外商与招禹商结合起来,编制产业路线图,绘制招商图谱,储备优质项目,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1.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分行业制定发展规划,以此为引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确保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动在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2.依据产业路线明确招商方向。瞄准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禹商招商、专业招商、行业协会与异地商会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推动11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逐步形成上中下游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步伐。

1.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增加技术储备,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协同创新、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我市装备制造、医药健康、钧陶瓷、铸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来禹建立大学科技园和科研分支机构,推进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3.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加快禹州电子商务孵化园、禹州电子商务创业园和“禹王广场电子商务园”建设;加快我市大学生电子商务众创空间、禹州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落实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数据经济等商业模式发展。

坚持注重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产业影响力。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发展战略,打造“禹州质造”品牌。

1.强化产业质量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培训,强化质量管理基础,提升企业全员质量意识,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力度。引导企业提升现有产品商标荣誉等级,发挥质量监督部门作用,帮助企业申请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

3.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深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用足用活政策,开展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培训,提升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坚持促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速。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1.促进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禹州行动方案,实现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2.大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政策机遇,加快打造“三园两众一街区”发展平台,推动建设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和载体,引进和发展高端生产力,打造经济新业态。

坚持深化企业服务,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1.开展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每年筛选百户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立领导联系企业、青年干部任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实施集团化经营。

2.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按照全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收费。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收费项目,减少企业审批事项和审批流程。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支持在我市设立的民营银行扩充资本金,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等进行融资。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大创新工程、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等工作,及时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转型升级工作落实到位。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简化登记手续,为企业提供便利。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执业规则与管理制度,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面发挥龙头企业的聚集带动升级作用,发挥品牌、技术、资源、管理等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推进与关联企业建立产业合作网络,提升产业龙头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支持产业龙头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强化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建立产销联盟、供需对接、互采互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实施紧缺人才培训行动计划,培养产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构建全覆盖、差异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服务企业提升性培训和服务产业储备性培训,建立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机制。落实“许昌英才”行动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和引进一批具有领军才能的杰出人才、创新型科研团队。完善人才使用政策,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创造收益按比例返还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其引领作用。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整合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高成长企业,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和新兴产业培育。

2016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