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始终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过去40年,河南主动抓住机遇,持续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由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省政协委员、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曾德亚说,一方面要全面跟进中央改革部署、推动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在河南具体化、实践化;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
曾德亚表示,持续深化改革,要聚焦关键、重点突破。发挥“三区一群”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国企国资、产权保护、财税金融、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改革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再拿下一些硬任务,进一步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热点难点问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从来就是攻坚拔寨的难事,县域改革更是短兵相接的硬仗,需要一股子拼劲、干劲和韧劲。”省人大代表、确山县县长彭广峰说,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有钉钉子精神,保持不忘初心、负重前行的态度,弘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以改革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以改革的成效增加发展的实效。“结合确山实际来说,要推进矿山企业、财税金融、乡村振兴、城市管理、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改革,最大限度地聚合改革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既事关全局又利在长远。”省政协委员、省工商局局长马林青说,要强化改革担当,围绕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纵深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推动“照后减证”,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网上审批”改革,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应用;加快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提高企业名称登记效率,推动“3日办结”全面落实,用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推进‘放管服’改革,要用政府权力做‘减法’,换来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省人大代表、河南华泰粮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子鹏建议,健全并强化服务企业组织机构,协调具有审批权限和管理职能的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及时为企业服务;实行涉企检查备案报批制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有效应对挑战,才能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省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董事长梁铁山说,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由传统国有管理体制向全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进一步规范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压缩管理层级和权力下放力度,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国有企业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引凝聚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不断加大安全环保、产业升级等领域技术攻关力度,培育持久强劲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让老百姓享有更多改革成果
“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省人大代表、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表示,要加快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实现形式,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张战伟说,作为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济源市,多年来主动探索、步疾行稳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去年,圆满完成了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改革不仅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更让农民增收致富,体现了改革的高度深度温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几年,是睢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源于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力求各项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省人大代表、睢县县长曹广阔说,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大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