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河南淅川:弘扬移民精神 奋力脱贫攻坚

这是一块饱经沧桑的土地。河南淅川集山区、库区、移民安置区于一体,半个多世纪40多万移民群众和广大移民干部背井离乡、抛家舍业、默默奉献,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土地。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田野里软籽石榴鲜红似火,金银花生金吐银,一排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鳞次栉比,库区百姓安居乐业。

这是一块充满温情的土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淅川干群一心高举弘扬移民精神大旗,积极奔赴精准扶贫战场,在湛蓝色的丹江湖畔、贫瘠的秦巴山片区,谱写了一曲水清民富县强的绿色凯歌。

凝聚共识精准定位谋发展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67万人。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半个多世纪来,淅川先后有506平方公里土地被淹,占丹江口库区总淹没面积的一半以上;先后移民36.7万人,占丹江口库区移民总数一半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是淅川的政治责任。为保水质,国家在淅川县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国家级湿地等特殊功能区,对生产发展均有限制,广大群众“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而这些特殊功能区的范围,正是贫困人口最为聚集的地方。

淅川县脱贫任务之重,脱贫路径之窄,脱贫难度之大,为南阳市之最!至2015年年底,淅川县仍有20216户68325人处于贫困线下,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库周山区25000人缺路、缺水、缺电,需易地搬迁,占南阳市易地搬迁总数近一半;实现2018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年均须脱贫2.4万人以上。

压力越大,动力越强;挑战越大,机遇越多。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信念坚定:“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淅川县最大的发展机遇而非包袱,变压力为动力,在困难中找出路、在探索中前进,弘扬移民精神,奋力脱贫攻坚,确保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生活。”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发展。淅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方针和“一次性规划、分年度投入、连片式推进”总体思路,相继编制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坚持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精准发力,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强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一体化。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淅川县建立了高效指挥体系。成立高规格的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卢捍卫任政委,杨红忠任指挥长,专职县领导坐镇指挥,抽调36名精兵强将组成指挥中心办公室,组建7个专班分块落实,任务统一部署、指令统一下达,令行禁止,不打乱仗。

淅川县委常委会每个月、县政府常务会每半月都要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卢捍卫、杨红忠每周都要检查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乡镇脱贫攻坚,各乡镇书记亲自挂帅,人大主席或副书记具体抓。全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脱贫攻坚纳入各相关乡镇、相关县直部门的年度考核,周督查、月观摩、季评比。一系列举措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如春风般吹进了贫困群众的心田。

产业扶贫精准施策助创业

寒冬时节,冷气袭人。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蔬菜大棚基地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小白菜、生菜、蒜苗绿油油,焕发着勃勃生机。

基地负责人温从华介绍,种植基地占地534亩,吸收农户129户。当地政府为带领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在原有彪池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进淅川县丽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对大棚集中承租,由其提供技术、种苗培育、销售、风险保险等,当地贫困户可依托公司承包经营,亦可单独经营或到基地打工。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承包经营获得资金,劳务收入获得酬金等方式不断增加收入,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难在产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管根本、管长远。然而,产业扶贫并非易事。主抓扶贫工作的淅川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徐虎介绍:“产业扶贫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选择难,二是资金不足难。”如何破解难题?淅川县着眼市场需求,结合淅川优势,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短中长”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短线抓短平快、中线抓林果、长线抓旅游。

围绕短线项目,重点抓香菇、蔬菜、中药材、来料加工等。香菇,每袋成本3.5元,纯收入可达3元到4元,贫困户每户可种植5000袋,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2万元。今年以来,淅川县在滔河、毛堂、厚坡等11个乡镇已建成香菇基地50多个,带动4000余户贫困户发展香菇2000万袋,春节前后将大批上市。该县还大力发展无风险、见效快、管长远、易复制的光伏产业,实现光伏产业兜底,对贫困群众全覆盖。

围绕中线项目,结合保水质要求,重点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等高效生态产业。依托九重、盛湾、老城3乡镇的软籽石榴产业园,已发展软籽石榴3.5万亩,3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2吨,按目前市场价,产值可达2万到4万元,必将拉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县要求各定点帮扶单位为对应贫困户购置苗木,利用贫困户房前屋后田埂地头空闲地,为每户栽种20—30株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打造庭院经济,目前全县已栽植薄壳核桃、大樱桃30余万株。

淅川县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扶贫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脱贫。为打破制约旅游开发的交通瓶颈,一条连接豫鄂两省的西十高速,明年9月可望开工;总投资25.8亿元、总长112公里的环库路已正式开工,3年内全线通车。

发展产业,关键是资金。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县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的同时,县财政逐年加大扶贫投入,探索从土地出让金、税收返还或基金等方面拓宽扶贫资金来源,建立了扶贫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此外,淅川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党群扶贫+”小额信贷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拿出6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放在信用联社,由乡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为贫困户项目担保,信用联社按1∶6放贷可达3.6亿元,每户最高可获得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目前,已累计投放小额信贷资金8300余万元,扶持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副省长王铁专门对淅川产业脱贫的经验作出批示:学好淅川做法,推动全省产业脱贫。

易地搬迁精准发力助安居

12月25日,淅川县上集镇东方社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室内厨房、卫生间及门窗安装完毕,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也都已完成。据介绍,这个社区专门为贫困户量身打造,户型均为73平方米至7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可解决1008户贫困家庭易地搬迁安置用房。

淅川县县情特殊,贫困群众中,有1/3分布在库区、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是最有效、最彻底的脱贫途径。主抓扶贫工作的淅川县政府副县级干部罗建伟说,把易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来抓,早谋划、快推进,今年易地搬迁的6100人中,进县城安置3500人,11月已分房到户;乡镇安置2600人,春节前可达到入住条件。这项工作,我们走在全省前列,是淅川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亮点。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淅川县立足县情实际巧打“组合拳”,把易地搬迁与生态旅游、企业解困、房地产去库存、移民村提升完善相结合,实现一举多赢。与去库存结合上,淅川将县城丹阳、东方社区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不仅解决了3500人的易地搬迁安置问题,还有效地消化了库存,盘活了资产。与企业解困结合上,将县源科公司建设的保障房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310户、1200人,企业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和用工难题,又解决了易地搬迁人口增收问题。与生态旅游结合上,在环库路边围绕旅游服务,高标准规划安置点,建设风情村庄,让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等实现脱贫致富。

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是淅川县易地扶贫成功的另一个“法宝”。

淅川县统筹考虑易地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针对群众提出房屋面积过小的问题,既坚持人均25平方米这条“红线”,又听取群众意见,按两层、三层楼标准打地基,坚决不让贫困户因建房而加重负担。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淅川坚持以产定搬、以搬促脱、产搬同步、稳定致富,在每个村镇安置点都配套有产业园。目前,全县共有产业园21个,可带动6300名搬迁人口就业。

针对搬迁进城人口权益保障问题,实行“三不变、一自愿”。所谓“三不变”,即原有耕地不变、林地权属不变、享受的惠农政策不变;“一自愿”,即户口迁移自愿。对入住县城的贫困人口,县政府提供不低于200元的最初基本生活用品,并为每人办理保值1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还在社区规划建设200千瓦光伏电站,用发电收入为入住群众交纳物业费。

全员参与精准帮扶暖民心

每天早晨,淅川县公路局下派到大石桥乡陡岭村的女干部周婷,总会按照惯例给领导发送微信定位,之后便开始了一天的驻村扶贫工作。

初到陡岭村,这里重峦叠嶂,山路崎岖,基础设施一穷二白,发展环境恶劣。周婷暗下决心:陡岭村一天不脱贫,她就一天不撤离!为修建通往外界的“信息路”,她加班加点和村民们一起干活;为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她跑前忙后帮助协调银行贷款100万元,扶持村民们发展葡萄种植、甜柿子种植、花卉苗木种植园基地。

周婷只是全县驻村帮扶工作的526名干部中的一员。淅川选派县直单位和乡镇(街道)党政班子骨干成员,到村中担任第一书记,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省市县129个扶贫工作队526名干部驻扎在122个贫困村,结穷亲、帮穷户。一名县级班子成员联系1个乡镇、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以上,科级干部2户以上、一般党员干部1户以上,不脱贫不脱钩。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卢捍卫总是叮嘱党员干部要发扬移民精神,带着感情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把贫困群众当成是我们的亲人,如果是我们的父母兄妹还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该怎么办?”

淅川县各驻村党员干部到岗后及时与派驻村干部对接,通过进村入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严格按照“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基础制度、办好惠民实事”四项中心任务扎实开展工作。

县信用联社驻村工作队员进驻上集镇草庙沟后,扶持村里流转土地300亩,发放贷款200万元建成了葡萄、柿子及花卉苗木种植园,使27名贫困人口变身产业工人提前脱贫。同时协调资金80多万元架起连心桥,捐助4万多元改善村小教学设施,解决了近千人出行难和上学难问题。

为确保广大贫困户如期全面脱贫,淅川县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全县101家企业与101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实行村企联姻、村企结对帮建。在帮扶过程中,该县因企、因地、因村制宜,找准帮扶切入点,在坚持自愿互惠、互动共赢、公开透明、实用实效四个原则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扶贫工作。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投入帮扶资金8996.7万元,帮扶项目133个,受益群众达6.8万人。

杨红忠说,党员干部倾情帮扶,帮到贫困百姓心坎上,使他们时时刻刻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员干部得到进一步锻炼,精气神焕然一新,党委、政府形象被扶贫干部高高举起。

今年6月,淅川县代表河南省顺利通过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10月顺利通过国务院扶贫督查巡查。在10月召开的全省异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现场会上,省领导对淅川县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总结的好模式、取得的好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随着一批批干部积极奔赴精准扶贫主战场,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开花,一户户人家脱贫致富,渠首大地正唱响一首首“精准扶贫”进行曲,展现出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放眼当前,淅川跨越发展之舟风帆正举;拥抱未来,淅川全面小康蓝图锦绣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