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探索

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着基层基础,也关系着社会民生。“中国三轮之都”——偃师,这一民营经济大县勇于“探路”,在传统优势产业三轮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上精耕细作、转型创新。近年,偃师筚路蓝缕发展“车产业”,大力建设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一体三轮”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绿色之轮”“创新之轮”“服务之轮”齐转,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为“车产业”注入不竭活力。至今,偃师已嬗变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国家级摩托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1缔造产业“命运共同体”

偃师被誉为“中国三轮之都”,依仗的是其背后庞大的产业体量:拥有全国唯一的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国内近40%的三轮摩托车都在这里下线;拥有三轮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7家,从业人员达3.6万,三轮摩托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形成了被业界津津乐道的“30分钟产业圈”——区域内配套完善,整车生产调集所有零部件只需30分钟;产品外贸出口至30多个国家。

庞大的体量,与偃师着力满足民生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战略思维深度契合。近年,偃师以市场和民生需求为导向,向产业转型升级要发展,广泛招商促其“大”,有机关联促其“长”,协同创新促其“壮”,建立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

建立开放式产业体系,是缔造产业“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偃师打破燃油三轮车一枝独大的局面,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明确了“四大转型”产业发展思路,即燃油车向电动车、三轮车向四轮车、普通车向特种车、摩配向汽配转型,多元出击,链条发展,体系交错,互为依存,提升产业适应发展的“耐受度”。

电动三轮车作为近年民生需求的热点,成为偃师三轮车产业转型提升的首选。自2012年以来,偃师先后实施了年产30万辆的五羊电动三轮车生产等多个项目,电动三轮摩托车设计年产能迅速突破100万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特种车生产异军突起。已竣工投产的重庆鑫源北方工业基地项目,可生产微型播种机、旋耕机、景区电动观光车等多种车型,产业结构更趋多样。

近年,偃师多点招商,开枝散叶,相继引进了盛江工业园、中豪光电摩托车照明系统、年产100万套高铁配件及汽车配件项目等20多个转型升级项目,拥有国内知名品牌20多个,产业质量和体量日益提升。

偃师积极发展共生互惠的全链条产业,补缺补弱,使产业“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进可依,退可守,共生共荣,互为支撑。

为完善三轮摩托车产业链,偃师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了专为整车生产配套零部件的大龙摩配园。园内进驻企业12家,涵盖摩托车生产链的各类配套产品,每年可向整车生产企业提供价值1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低成本配套产品。像这样的“园中园”,偃师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方式建设了4个,总投资10.1亿元,可容纳小微企业36家。这种“攥紧拳头”的配套体系,成就了产业快捷高效的“30分钟产业圈”。

新项目可以“接链”,还可以“建链”。引进总投资9亿元的河南申安照明项目,是偃师在摩托车产业链上安装的“一盏明灯”。该项目集LED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不仅拉长了产业链,还将建成中原地区新型照明产品的新基地。

把相关联的优秀企业引进来,把相关产业要素聚起来,上伸下延,集聚膨胀,偃师围绕“车产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一步步由蓝图变成现实。

截至目前,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有规模以上企业50家,主导产业集群企业43家,产品有7大系列28个品种,产业链条更加清晰,规模效应日益扩大,产业高地更加凸显。

2可持续发展的“三轮驱动”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发展要义,重在可持续。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偃师坚持为三轮车产业装上“绿色之轮”“创新之轮”“服务之轮”,“三轮齐驱”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之轮”增魅力

既要“多金产业”,又要“绿色产业”。三轮变四轮,是偃师三轮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构想之一。如何把“汽车梦”变成现实,偃师矢志不移盯住了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经过几年的跟踪洽谈,投资18亿元的东风新能源汽车项目最终落户偃师,成为偃师发展“绿色车业”的梦想起点:“东风”专注于做好汽车制造等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汽车生产功能划分,引进国内实力强、技术专的企业进行“模块化”投资建设,最终形成集整车生产、设施配套、零件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车辆产业集群。如今,这一“绿色产业”展现出强劲的“虹吸效应”,目前已吸引来自上海、重庆、天津等5家行业“尖兵”企业来此进行车型设计、冲压车间、电控、电机、电池等5个功能模块的建设。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新能源电动汽车12万辆。

细微之处见“绿色”。偃师引进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光伏发电站,推进节能降耗“绿色革命”。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标煤1.2万吨、电费2000余万元,减排二氧化碳约4.5万吨、二氧化硫约200吨。

“创新之轮”增活力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活水源泉。在偃师三轮摩托车这个成形于20世纪末的传统产业领域,创新尤为迫切。

在偃师龙头企业洛阳北方大河车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伟眼里,创新是传统产业越走越远的“增程器”。北方大河拥有一支4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总额的4%以上。近年,以民生和市场为导向,北方大河从生产燃油三轮车到生产电动三轮车,再到生产低速电动新能源汽车,北方大河建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平台,并同步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先后推出了3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速电动四轮车产品,在不懈创新的路上让更多老百姓分享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红利。

引领创新发展,偃师市委、市政府坚持“有所为”:做企业的“眼”,每年列出专项资金,聘请专业人才做产业战略规划,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洗企业的“脑”,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推企业的“手”,每年设立3000万元以上产业扶持基金,激励企业创新创造、做优做强。

偃师深入构建三轮车产业创新创造的“岛链”体系:建创新平台之“岛”、构创新体系之“链”,形成平台共用、资源共享、体系共建的“创新共同体”。偃师分级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服务层面,建设了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支撑的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企业提供质量检测和创新认定的全国唯一的三轮车质量技术检测中心,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在企业层面,大力发展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了东风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大河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这些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创新之岛”,发散联结区内企业和产品的研发创造能力,“闭合”式构建自主创新内在循环的“内陆区”。

偃师还以开放模式“逼”企业主动求新。自2013年以来,偃师市委、市政府连续举办四届全国性“展会+峰会”,把每年行业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新科技、新产品拿出来展示,不断丰富产业创新内涵。4年的展会实践,为偃师摩托车企业带来了创新热潮,更使产业迸发出“集聚效应”,吸引项目21个,总投资58亿元。

“服务之轮”增动力

秉持以服务促发展理念,偃师充分运用政府规范之手撬动市场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硬支撑”。偃师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区内“硬件加速”,可满足企业生产生活多重需求。产城一体化和入区企业职工公寓等项目,可安置区内居民和产业工人1.8万余名。

服务发展“软身段”。偃师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区“服务高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进驻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大力推行“两个不见面”制度,仅协调解决资金难题,两年来偃师已帮助企业融资5亿多元。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偃师“一体三轮”坚定推进三轮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解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问题上交出了一份符合规律、切合实际的答卷。近年,偃师摩托车产业有了“强磁引力”,产业集聚区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132.1亿元,已竣工项目32个、总投资95亿元。区内品牌林立,先后引进了以大运、大阳等为代表的三轮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以东风、大河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以鑫源、珠峰等为代表的特种车生产企业,以宗申比亚乔、极诺为代表的低速电动四轮车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探索,为偃师三轮车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模本,偃师在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