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平顶山市 农业开发领航现代农业

自1988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平顶山市专项财政资金扶持进行土地治理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27年。多年来,平顶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造福“三农”的功能越来越全。 27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丰硕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经成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强劲引擎。

上篇土地治理项目带来高产丰收新气象

初冬时节,走进郏县李口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的水泥田间生产路,一道道笔直的排涝沟,还有一块块庄稼长势喜人的农田。

该镇老昝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臣说,村里有耕地约1100亩,其中的600亩被划入2013年至2014年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经过集中开发,如今这片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打的机井、铺设的地埋管道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整修的道路、搭建的输变电线路改善了土地耕作条件……

“今年大旱,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可出了大力。”李付臣说,因为项目区内可以及时灌溉,该村秋季玉米的收成并不比往年差。同时,项目区里的小麦、玉米高产示范方因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粮食产量连续提升,让老昝庄村村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现在大伙都盼着自家的农田能早开发,多开发。”

2011年,郏县在平顶山市率先发起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平顶山市把大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坚持统筹协调,依据全市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形成了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另外,根据《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坚持连片开发,确定重点建设地区,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开发方式,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努力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坚持综合治理,切实把田间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综合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因素,进行水土田林路山治理。

乘着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强劲东风,平顶山市农开办为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牢产粮增粮基础付之“真金白银”的行动。从2011年至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土地治理21.5万亩,建成了一大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其中,中低产田改造12.6万亩,高标准农田8.9万亩,总投资25459.1万元。项目区内昔日贫瘠的山岭、半山岭土地,如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乐土”和现代农业发展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

以近4年平顶山市大力推进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为例——

通过新打机井、修复配套旧井、埋设农业用电线路等设施,新增灌溉面积1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6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7.3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01万亩,年节水量1176.5万立方米,较好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有效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保证了项目区粮食稳产高产。项目区增加机耕面积1.99万亩、良种种植面积5.98万亩,扩大优质农产品(000061,股吧)种植面积17.76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16.45万亩。据测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96.4万公斤,蔬菜等其他农作物542.8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804.41万元。

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项目区改善农田林网共13.75万亩,而随着树木的不断增值,项目区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据统计,项目区年直接受益农户4.9万户,受益农业人口17.47万,预计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达4742.52万元。

另外,通过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为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低产田比重高,一直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这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平顶山市农开办主任安志坤说,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就是提高单位产量,打造核心粮食产区的一大“法宝”。多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近年来,平顶山市土地治理还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田大户、新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生态、循环和绿色的农业生产模式,着力构建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延伸示范区的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区的示范效益,对全市的农业发展起到突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下篇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着力点和最终目的。平顶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坚持扶龙头、抓品牌、促规模,推进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1月30日,叶县田庄乡半坡常村福旺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一片绿意盎然——4000多株番茄的藤蔓顺着一条条白色塑料绳蜿蜒伸展,藤蔓上的绿叶下挂着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绿色果子。

“再过十来天,就能采摘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程庆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番茄是政府专门帮他们引进的新品种,品质高,口味好。现在温室大棚里都铺设了地埋管,并装有节水灌溉系统,管理起来比以往方便得多。

依托2013年至2014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经营项目资金,福旺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在今年3月份改扩建了日光温室5座,满足了周边种植户200亩巨型大棚的育苗需求,并通过项目支持,以技术帮扶、合同收购为纽带,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亩土地发展名优新特蔬菜,助推农民增收。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大棚蔬菜基地4个、巨型棚30座、温室20座、露天蔬菜基地3个。

近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中,叶县紧紧围绕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果蔬种植三大支柱产业,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

叶县的河南春畦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以双汇生猪养殖为基础,以生物沼气工业化处理系统工程为纽带,发展种养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模式。一方面使废物再利用,实现低碳排放,另一方面有效节省了规模养殖场(户)的生活用能,将发酵后的沼渣、沼液输送进农田,每年有效利用沼液50万吨、沼渣5万吨。稼牧互促,养殖业与种植业无缝对接的循环发展模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土壤结构,降低了环境污染。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平顶山市坚持中央、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多元化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努力形成农业产业化合力;坚持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等新机制、新举措;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

2011年至2014年,平顶山市共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其中扶持龙头企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共投资10481万元,财政补助资金3794万元。扶持了河南源源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康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瑞祥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舞钢市九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宝丰县军营种植专业合作社、舞钢市誉森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鲁山县万鑫农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叶县福旺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扶持,一些企业已经成长为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领军者。平顶山源源乳品产业化集群、平顶山康龙生猪产业化集群等已获得省政府认定。河南瑞祥农牧在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方面积极参与探索,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了养殖废水综合管理,彻底解决了养殖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出了一条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种植灌溉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成为河南省生态循环畜牧养殖业的典范。

按照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安全农业的发展定位,平顶山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严把项目立项关,重点扶持影响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等薄弱环节,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选择种养加储藏保鲜为扶持重点。通过对项目企业的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011年以来,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平顶山市每年可新增水果200万公斤、蔬菜590万公斤,其他农产品360万公斤;提供种苗60万株、鲜切花160万株;提供肉类690万公斤、牛奶1649万公斤,新增储藏保鲜能力1280万公斤,年新增总产值47253万元,新增增加值17718万元,新增利税8816万元,利润达4863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037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26108户,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32303万元,新增就业人数1509人。

农业开发,利国利民。随着平顶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延伸,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农开人将再次鼓起风帆,大力推进项目开发,促进全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谱写农业综合开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