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十八大以来伊春经济农业奋力前行 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伊春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新常态下奋力前行,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旋律,以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打造林农结合体系为主攻方向,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市粮食丰产稳定、畜禽生产平稳有序,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一、全市农业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加值呈增长态势,农业基础稳固。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57.49亿元,比2012年增长15.9%,年均增长3.8%,五年间农业生产始终保持了增长态势,可比增幅最高是2013年达到8.4%,增势比较强劲。受木材停伐影响,到2015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可比增速放缓至1.5%,随着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摆脱了停伐的不利影响,到2016年增幅回升至2.2% 。一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基础更加稳固。2012年至2016年全市分别实现一产增加值91.63亿元、100.83亿元、106.54亿元、106.31亿元和106.21亿元,2013年至2016年可比分别增长8.6%、2.3%、0.5%和2.7%,从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看,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一产增加了7.1个百分点,二产大幅减少了14.1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7个百分点。一产比重最大,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见表一)。农业增加值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业牧业比重上升。种植、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之比由2012年的61.3:20.2:17.9:0.4调整为2016年的58.1:21.8:19.5:0.4。表一:“十八大”以来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可比增幅单位:亿元、% 一产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 一产占比 二产占比 三产占比 一产增加值可比增长 2012年 91.63 260.03 35.2 33.8 31.0 2013年 100.83 274.59 36.7 29.6 33.7 8.6 2014年 106.54 256.03 41.6 23.5 34.9 2.3 2015年 106.31 248.19 42.8 20.6 36.5 0.5 2016年 106.21 251.22 42.3 19.7 38 2.7 2、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结构调整见成效。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投入力度、推广科学种田技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价格补贴等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生产水平跃上新台阶。从种植结构看,粮食比重增加,粮经比例由2012年的94.6:5.4调整为2016年的95.2:4.8。积极适应市场需求,落实国家有关调整政策,按照“减玉米、稳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果蔬”的结构调整方向,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2.95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09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0.35万公顷,增长9.4%,年均增长2.3%;玉米播种面积5.12万公顷,比2012年减少1.09万公顷,减少17.5%,年均减少4.1%;大豆播种面积13.25公顷,比2012年增加0.28万公顷,增长2.2%,年均增长0.5%。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有效地保证了粮食安全。201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3.77亿斤,2013年至2016年年均粮食产量14.83亿斤;2016年全市粮食产量14.79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28.87公斤。3、设施农业规模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发展棚室经济,不断扩大棚室面积,丰富种植品种,产量大幅提高。2016年全市设施种植蔬菜、食用菌面积335.2公顷,总产量15302.2吨,比2012年分别增长1.3倍和1.8倍,年均增长23.2%和29.%。4、林业新旧动能转化,生产形势趋好。十八大以来,林业生产先后停止木材主伐和商业性采伐,木材采伐业逐步退出了伊春林区。全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生产转向以有序采集为主的林产品生产和林木的培育及种植为主,在接续替代产业的有力发展下,林业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的趋势。2016年全市完成更新造林28.6万亩,中幼龄林抚育29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84.2%提高到84.4%,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24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0.52亿立方米。2016年全市采集山野菜45600吨,比2012年增长12.4%;山野果20875吨,比2012年增长24.7%;药材20835吨,比2012年增长40.6%,林产品采集业实现产值21.48亿元,比2012年增长41.2%,年均增长9%,实现林业增加值21.96亿元,比2012年增长14.1%,年均增长3.4%。5、畜牧业稳定向好,标准化规模养殖逐年增加。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政府以调整结构和农民增收为重点,不断优化养殖环境,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增加畜牧业投入,保证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畜牧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1.9万吨,比2012年增加0.5万吨,增长4.4%,在主要畜禽产品中,猪肉、牛肉、禽蛋产量持续增加,全市猪肉产量5.1万吨,比2012年增长17.9%,年均增长4.2%,牛肉1.1万吨,比2012年增长10.3%,年均增长2.5%;禽蛋产量5.39万吨,比2012年增长14.7%,年均增长3.5 %。全市养殖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156个,养殖大户537户,比2012年增加27个和62户,规模化饲养率达到57.6%,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9.63亿元,比2012年增长5.6%,年均增长1.4%。6、渔业优化养殖方式,产品产量稳步攀升。十八大以来,全市充分利用境内丰富优质水源,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养殖方式继续优化,渔业产品产量稳步攀升。201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210吨,比2012年增加500吨,增长13.5%,年均增长3.2%。7、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新提高,农业装备能力增强。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016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0.54万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7.6%,年均增长4.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1.79万台,比2012年增加0.18万台,增长11%;各类配套农具2.05万台,比2012年增加0.15万台,增长7.9%。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增强,各种农机装备配置更加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农业机耕整地23.8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98.9%;机械播种23.17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96.1%;机收面积21.5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89.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3%,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8、农村改革建设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据农业部门统计,已投入建设资金近亿元,累计修建农村公路602.7公里、公共绿地46.9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卉264万株,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8处,建成农家书屋293处,文化活动室269处,文体广场248处。二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新业态快速涌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专业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壮大,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采摘、垂钓、餐饮住宿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受到亲睐。三是各项惠农政策性补贴力度逐渐加大。据财政部门统计,2016年各项惠农政策性补贴达到17894万元,比2012年增加9129万元,增长1.04倍。四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27元,比2012年增长38.9%,连续四年超万元,年均增长8.6%。二、伊春市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伊春市的农村建设发生很大改变,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度不快。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加之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面积机械化耕作困难较大,土地仍以零星经营为主,土地流转还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致使规模不够大,投入较高产出较低,竞争力较弱,产品品质差异较大,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模式不够先进,不利于产业化经营管理。2、在农业、牧业方面的投入、生产缺乏统一标准,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过程不够规范,用于农业投入的化肥、农药、种子、农机设备的购进和销售农畜产品仍由农(养殖)户个人组织实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主要还以初加工为主,农畜产品附加值低,农牧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不够强,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不够。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大、实力雄厚、有核心竞争力、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较多,但运转不规范,有些合作社有名无实,不能发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家庭农场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偏少,服务功能较弱,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三、促进伊春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1、优先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上下功夫,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种养殖,全面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区、品牌农业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农业科技资金、人员的投入管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2、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营产业化程度;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3、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立养殖信息平台,养殖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加快推进畜禽饲养标准化、规模化,增加主要畜禽发展数量和肉蛋奶产量。引导知名品牌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达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建立畜禽市场预警机制,实时对畜禽产销形势进行监测,及时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补栏出栏,合理规避养殖户养殖风险,力争保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使粮食实现就地转化,并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 签发:慕忠志 审核人:慕忠志 撰稿人:孙金龙 )责任编辑: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