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大兴安岭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成绩斐然

“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挑战,大兴安岭地区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伴随经济积极向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多年来,地委、行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为林区经济发展培育和输送各类人才。(一)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一是多措并举,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创新管理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2013年我区被教育部列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首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单位。2016年,全区幼儿园80所,比2011年增长35.6%,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42所,民办38所,在园幼儿5024人。二是整合资源,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积极争取和合理分配国家、省、地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2016年,全区小学校数25所,在校学生12323人,普通中学校数39所,比2011年增加4所,在校学生15244人。(二)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化课改,特色化发展高中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既实现学生全面化发展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风格”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大兴安岭实验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培育艺术特长人才。呼玛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推进俄语特色教学。2016年,全区普通本科、专科在校生2806人,毕业生937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08人,毕业生560人。二是创新教育模式,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成果显著。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坚持按需施教,开展个别化教育,激发学生潜能,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对残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职业技能就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民族民俗文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能。三是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取得新成效。统筹普通、职业、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将中职学校高考生中家庭贫困学生纳入到全区“阳光工程”助学体系,发挥学校、企业、社区 、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林业闲置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社会需求订单培养,为社会输入急需的优秀人才。(三)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把建设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构建一支师德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2016年,全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253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02人;小学专任教师1311人;幼儿园、学前班专任教师530人,比2011年增长36.2%。二、文化事业成果丰硕近几年,大兴安岭地区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深入挖掘林区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文化项目和企业,倾力打造管乐文化、冰雪文化、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文化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区有文化馆5个,文化站35个,公共图书馆6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24 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2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2689户。(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林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构建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艺术服务、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优势文化产业门类,伴随着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兴安岭地区文化产业总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提高,对林区经济转型和缓解就业压力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604万元,同比增长12.3,从业人员4856,同比增长2.4%。(三)文化创作日益丰富,艺苑精品绚丽夺目。近年来,全区文化精品层出不穷佳绩频现,英姿飒爽的女子军乐队、徐成春版画传载大兴安岭特色文化走出国门,李江南的《大兴安岭啊,我永恒的新娘》、歌舞剧《大岭杜鹃红》、诗歌集《龙江行吟》、摄影集《界江风光》、专题片《界江行》及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女子军乐队成长过程为原型图强取景拍摄的电影《蝴蝶有棵树》、电影《爱的北极光》、纪录片《原始秘境·兴安呼玛》、《寻梦塔河》在央视播出,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彰显大兴安岭文化精髓。三、卫生事业显著提升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以实施民生工程为着力点,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化医疗服务管理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卫生应急能力、疾病控制能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卫生事业亮点频现。(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基础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预防、妇幼、保健等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城乡全覆盖卫生服务网络。2016年,全区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24个,其中:医院29个,比2011年增长11.5%,门诊部18个、妇幼保健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监督所8个。(二)医疗床位激增,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日臻完善。2016年,全区实有床位数达到2965张,比2011年增长12.6%,有效缓解全区城乡居民住院难的矛盾。2016年,全区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33人,其中:执业医师1078人,注册护士1345人,药师(士)182人。(三)医疗资源不断优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伴随国家医药改革契机,全区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医疗服务不断提升,管理不断加强。2016年,全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和护理服务不断深化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惠及林区百姓人家。四、科技事业成果喜人大兴安岭地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一)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科技成果显著。多年来,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监督,确保有限的科技经费真正注入到有需要、有效益真正能够带活全区经济发展的项目中。2016年,全区科技经费支出实现1158万元,全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3项,比2011年增长44.4%。(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多年来,积极探索,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方式,围绕重点领域,发挥好中国林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省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作用,谋划一批大项目,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使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规划,加快大兴安岭食用菌、蓝莓、中草药、特色养殖等产业技术创新,有效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助力经济发展。(三)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地区科技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专业服务和资本运作构建有林区特色的科技合作、信息交流、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低成本、快捷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众创孵化服务平台,激发科技创新,全民创业,更催生新的商业形态,扩大新的市场主体,为林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签发:李毅 审核人:李毅 撰稿人:郑娜 )责任编辑: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