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摸清家底 追根溯源 鸡西市“四上”企业情况分析

“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四上”企业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主体,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数据来源,更是评价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据。加大“四上”企业培育,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四上”企业,可以壮大地区经济规模,对实现全市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上”企业法人单位的标准

1、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4、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5、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6、规模以上服务业:国家级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省级服务业申报时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且全年营业收入预计在1000万元以下2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

二、“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发展现状

(一)“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

全市2016年报单位共有4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198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32家,分别占“四上”企业总数的25.1%、44.7%、23%、7.2%。

(二)“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相对平稳

近年来,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数相对平稳,截止2016年末,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共计443家,2015年末为445家,2014年末为460家,2013年末为447家,同比分别增长2.9%、-3.3、-0.4%。

(三)从专业看,“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呈现“两降、三升、一平”的态势

从各专业法人单位数变化情况看,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单位数小幅下降,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小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不变。截止2016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84家,比2015年末下降5.6%,房地产业企业114家,比2015年末下降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家,与2015年末持平;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为91家,增长7.1%,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为11家,增长10%;规模以上服务业为32家,增长14.3%。

(四)“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数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截止2016年末,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数主要集中在鸡冠区和密山市,两区“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合计267家,占全市“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6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要集中在密山市、虎林市和市直地区,合计68家,占比61.3%;具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都集中在鸡冠区,分别有51家、59家,占比分别为60.7%、51.8%;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主要集中在鸡冠区和密山市,合计55家,占比60.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主要集中在鸡冠区和密山市,合计9家,占比81.8%;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鸡冠区,合计23家,占比71.9%。

三、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均衡。从表中看出,全市“四上”企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四上”企业数量占比最高的鸡冠区比占比最小的梨树区高出40个百分点,几乎占据全市“四上”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从具体行业来看,差距更为突出,鸡冠区具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企业数量分别占据全市总数的60.7%和51.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71.9%。

2、行业发展不均衡。从“四上”企业在库数和今年新增数来看,房地产和规上工业企业占主导,“偏科”严重,服务业发展相对艰难。目前我市“四上”单位中,房地产业占比25.7%,工业占比25.1%,而在第三产业中,限上批零住餐业与规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合计数只占“四上”单位总数的30.2%,而服务业只占7.2%。

3、建筑业缺乏动力。2016年受宏观环境、市场形势的双重影响,全年新增企业4家,最终退出企业9家,净增负5家,这必将影响全市建筑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大局。

4、在库企业规模偏小。从“四上”企业单位规模看,全市新增入库企业部分入库企业的规模偏小,小微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大中型骨干企业偏少,很多都是刚达标企业。全市2016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定报单位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仅有5家;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定报单位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产值达到100亿元的企业没有,总体规模偏小,缺乏整体竞争力。

5、在库企业稳定性差。今年全市“四上”企业退库数高达29家,主要原因是部分小微企业因停产倒闭或生产效益不好等原因退出了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最终导致全年退出数高于新增数。

四、加快发展全市“四上”企业的几点建议

“四上”企业单位数的增减,预示着经济发展的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采取措施培育新企业,促进现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加快符合“四上”单位标准的企业的入库步伐。

1、明确“四上”企业法人单位入库要求,提高企业入库质量。基本单位名录库作为统计的“四大”工程之一,要求统计调查必须严格遵循“先进库再有数,不在库不出数”的原则。因此企业要进入“四上”统计范畴,必须首先进入“四上”企业名录库,明确进入“四上”企业进出名录库的标准和要求

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要全面加强统计部门内部、统计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的协调、配合、沟通,对企业在申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与企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帮助企业统计人员规范整齐各项申报资料,确保申报入库单位的通过率。二要通力协作,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从源头上把好区域内“四上”企业资源关,同时对符合“四上”要求的个体户,根据相关政策做好“个转企”工作,拓宽“四上”企业源头。

3、建立新增企业储备制度,动态监测新增企业情况。一是市县两级行业主管部门切实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企业入库的要求和规定,制定企业入库方案,进行规范管理和责任分工。二是各审批登记部门对已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要建立详实的中小企业数据库,对企业按照产值规模分级建档跟踪,做到培育有计划,发展有监测,为有序培育上规模企业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好基础。

4、加大对“四上”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出台新增“四上”企业的奖励政策,发挥好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标准、上水平,不断培育和壮大“四上”企业库。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对接招商活动,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引进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项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