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铁力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出“组合拳”

铁力市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旋律,打出“组合拳”,着力调优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绿色农业,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铁力市出台扶持政策助推结构调整。为推动工作开展,提高农民积极性,制围绕该市水稻种植、设施蔬菜生产和林下经济等三条主线,制定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并结合结构调整出台了设施蔬菜小区建设、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品牌培育、绿色有机食品标识申报、畜牧养殖、田间物联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等七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带作用,市政府通过“真金白银”和技术支持、科技服务、产品宣传和销售等政策扶持,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

铁力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结构调整。坚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带动种植结构调整。1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伊春市级龙头企业5家。九河泉米业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农机合作社,带动集约发展,全市订单面积发展到44万亩。该市把龙头企业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相结合,市政府对3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800万元扶贫周转金,实现贫困人口400人脱贫。通过产业带动,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铁力市实施农业“三减”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在全市7个乡镇落实“三减”项目示范基地11处,面积10.8万亩。全市春耕期,通过应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拌种和侧深施肥技术,化肥亩均使用量减少3公斤,利用深翻整地、精准施药和苗后茎叶处理方式,除草剂亩均使用量减少15克,采取秧苗带药插秧、种衣剂拌种方式,农药亩均使用量减少2克。

铁力市推进“互联网+农业”拉动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落实“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5个,通过建设农业环境监控、病虫害在线监控、农田作业视频监控、农技在线服务系统、农机智能管理系统等田间物联网、电子商务和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品质优质化、销售电商化和产品溯源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经过“组合拳”发力,铁力市农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完善,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种植结构合理优化。结合玉米临储政策改革,把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按照“增水稻、减玉米、扩大豆”的调整思路,在发展优质作物面积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向经济作物上调,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特增收,促进粮经饲统筹发展。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75.4万亩,其中水稻发展到47.2万亩,玉米调减到12.3万亩,大豆发展到13.4万亩,经济作物发展到2.5万亩。绿特色食品面积不断扩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改善品质,提高绿色食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优质优价。绿色有机面积发展到43.4万亩,其中绿色水稻38.5万亩、有机水稻2.4万亩,绿色粘玉米2.5万亩,食用菌总量3000万袋,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28个。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设施蔬菜领域,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业协调发展的生产格局。建成设施蔬菜小区3处、棚室1000栋,年产果蔬4500吨,可有效解决市民菜篮子需求。“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为推进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在全市建成5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农业环境监控、病虫害在线监控、农田作业视频监控、农技在线服务系统、农机智能管理系统等田间物联网、电子商务和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品质优质化、销售电商化和产品溯源化。

铁力市也先后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产业化先进县、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