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黄宇涛:发展产业项目打通“造血”渠道

11月10日,东北网第一书记“扶贫计”报道组来到克东县蒲峪路镇建华村采访第一书记黄宇涛。在帮扶工作中,黄宇涛在积极推进“输血”的同时,把发展项目作为脱贫致富的落脚点,通过推进合作社建设、养殖基地建设和对外招商,多角度打通“造血”渠道。

东北网采访村民。

黄宇涛到贫困户家中走访。

黄宇涛为休闲广场绿化出力。

黄宇涛慰问贫困户李万江。

“一个好思路,带富一群人”

黄宇涛现任齐齐哈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于2015年9月被派驻克东县蒲峪路镇建华村任第一书记。到任后,通过调查走访,黄宇涛为建华村制定了发展方向。针对建华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低等弊端,他决定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改变一直耕种玉米的传统。

据建华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宝介绍,该村有69户贫困户带地加入克东县金宝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春天,黄书记找到他商量说,“合作社能不能往高效农业上调整,种植马铃薯、甜菜和大豆。既能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还能给合作社带来收益。”

听从了黄宇涛的建议,合作社种植了2000亩马铃薯、2000亩甜菜和2000亩大豆。“赚到钱了,”李金宝兴奋地说,“贫困户入社时每亩地是400元,今年合作社利润好又每亩地加70元,总共有130人在合作社打工,每人能赚5000多元。一个好的思路,带动了村民致富。”

采访时获悉,黄宇涛为合作社争取专项资金160万元,建造一处马铃薯冬储库,目前已完成设计。

“闷着头种地不行,必须和市场对接,若想从根本和长远解决问题,传统农业种植改不了现状。”经黄宇涛牵线,泰来县绿洲杂粮收储公司2017年准备在建华村种植杂粮,市场前景看好。此外,黄宇涛又和北京易中联农业公司牵手,准备在建华村建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并把建华村打造成生态村。一条“农业+市场+企业”的订单式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民只管按公司要求种好地,投入和回收均由企业负责。“造血”渠道打通后,建华村村民的生活和收入将大幅、持续提升。

“有黄书记照顾我,还能多活几年”

“造血”是更长远的打算,而在扶贫工作中,暂时的“输血”也必不可少。为改变村屯脏乱差、缺少文化娱乐场地、出行不便的现状,黄宇涛多方奔走,利用人脉资源争取和协调财物,先后建起1000平方米休闲广场,栽种1万多棵绿化树,设立20个垃圾箱,目前正在为4个自然屯安装路灯。

建华村秧歌队队员张秀琴告诉,她们以前就在大道上扭秧歌,黄书记来后不但修建了休闲广场,还提供音响设备和服装扇子,她们感觉活得很开心。

贫困户李万江患淋巴腺肿瘤多年,每年药费1万多元。黄宇涛来了以后,给他送米送面还个人出资2000元慰问。李万江说:“我缺啥少啥有啥困难都和黄书记说,他对我的照顾和帮助很大,有黄书记照顾我,还能多活几年。”

黄宇涛为建华村制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以现有养殖户为基础扩大规模,打造养殖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正在草场放牧的建华村3组村民段元龙,见黄宇涛找他,赶着牛群从远处走来。据他介绍,黄书记一直和他保持联络,了解他在养殖方面的困难。听说黄书记要打造养殖基地,这样的话他还能扩大养殖规模。

蒲峪路镇镇长许勇说,黄宇涛能切实履行第一书记职责,理清发展思路,真抓实扶,为村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村容村貌、民生民风都得到改善。

手记:“造血”扶贫方为长久之计

改善村屯环境,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协调扶贫资金帮扶贫困户,为贫困户送米送面等等,这些“输血”式扶贫方式,解决的是燃眉之急。

“要从‘输血’入手,做几件让百姓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事。”黄宇涛深知,改“输血”为“造血”方为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而摆在他面前不容争辩的事实是,那是一群根本没有“造血”功能的人,否则他们也不会陷入贫困。

把准了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合作社作为新型经济主体,将贫困户捆绑在一起,由能人带头张罗耕种和销售,贫困户一本万利坐等收钱。黄宇涛看到了这一点,利用一个金点子,把合作社的功能放大,做到增产增收。

还是在农业上做文章,黄宇涛招来大公司,让农民无忧无虑地种地,大公司强劲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等同于为村民上了保险,旱涝保收。同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基地,也堪称好点子,一旦落实,对养殖户来说也是一种保障。

待黄宇涛设计的这些好项目落地,建华村贫困户将具有长期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