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哈市打造第三大展会 寒博"冷经济"注入"热能量"

一条北纬45度线,串起了欧亚、北美、大西洋、太平洋15个国家的67个省区、海湾和湖泊。在这条略显寒冷、温润的黄金带上,先后出产了世界著名的法国葡萄酒、西班牙橄榄油、中国五常大米……把全球寒地资源汇集、梳理,并进行深度对接、合作,哈尔滨寒地博览会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一使命,将零散的“冷资源”整合成产业“冷经济”,为本地区经济注入了“热能量”。

寒地卖点捧出资源盛宴

2013年1月5日,第一届寒博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举办。在它之前,是举办了29届的哈尔滨冰雪经贸洽谈会。从1985年开始,作为哈尔滨冰雪节期间一项重要的经贸活动,冰洽会取得巨大成功。30年时间,全国展会层出不穷,冰洽会也到了转型求变的关键时刻。

把“冷资源”作为卖点,突出“寒地”特点,精准定位受众、买家和卖家,为各方搭建经贸“快捷通道”。这一想法经过长时间酝酿,最终在2013年付诸实践。

专注寒地资源,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在全球也是首创。2013年,“寒地”卖点一出,引来业内一呼百应的追随。

3年来,寒博会展览规模、参展国家、专业论坛水平年年有突破。首届寒博会总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国内外的152家企业、团体参展,接待观众5.6万人次,仅在展会现场就销售各类产品4100万元,签订产品销售协议3.6亿元,签订项目投资协议22亿元。2014年寒博会展会总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比前一届增长一倍。参展商350余家,涉及寒地除雪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亚麻制品等寒地产业相关领域。

今年,寒博会总展览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是冰雪节展会有史以来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除雪设备、LED、机器人、建筑采暖新材料等展区占总展览面积的50%,专业洽谈交流人士将超过2000人。

强强联手建寒地经济圈

寒冷漫长的冬季,生活在寒地的人们遇到的头等大事就是清雪、取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冰城清冰雪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大型机械上道清雪还是最近几年的事。过去清理一条街需上百人奋战小半天,如今三台清雪车协同作战,仅用半个小时就能彻底清干净。

但问题随之而来。大型机械只能清理大街大路,而哈尔滨大街大路只占城区清雪面积的两成左右,更多小街小巷的清雪任务还是无法摆脱人工作业。在寒博会上,来自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城市管理者也遇到相似的困扰。在清冰雪技术研讨会上,南方企业研发的破冰机、多功能滚刷车和可灵活开进小街、庭院的小型扫雪车让东北城市管理者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产品吗?更让国内城市管理者开眼界的是国外寒地国家那些闻所未闻的清冰雪方法及设备。清理大暴雪的V型雪铲车、在高速公路清理冰雪的翻斗车螺旋撒布机、专门清理路边积雪的自带动力抛雪机……

更重要的是,通过寒博会,各寒地城市管理者有机会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清冰雪、取暖新材料、寒地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寒地照明、寒地科技、寒地服饰等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成为参会各方共同的声音。于是,建立“寒地经济合作圈”,跨区域、跨国界的寒地产业合作步步深入。

2012年,通过寒博会平台,一家中方与瑞士的合资公司进入哈南新区,实现了“瑞士技术+哈尔滨科技人才+哈尔滨装备制造”三强联手,哈尔滨将由此成为清冰雪技术研发的全球实验中心和孵化基地。

借“冷资源”激活“冷经济”

把“冷”看成是一种“资源”,整合全球寒地资源,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哈尔滨寒博会就是牵线的“红娘”。三届寒博会,哈尔滨结交了一大批因“冰”结缘、因“雪”相会的国内外寒地朋友,更建立起宝贵的全球寒地“资源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热能量”。

这期间,哈尔滨引来国内外多家“大腕”级企业。第一年,丹麦的世界最大预制隔热管道系统制造商朗格斯特在哈成立环保节能产品制造有限公司,并在道外区团结镇等地区开展供热节能项目。与此同时,中米集团与黑龙江劝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互联网研发技术为基础,建立大米从环境、选种、育秧、田间、收获、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追溯体系,达成两亿元人民币的合作意向。

第二年,山东汇强集团不仅在展会上签下了大额订单,还在哈尔滨投资建厂,把这里变成清冰雪设备制造基地,全面辐射东北三省、内蒙古市场,并把俄远东地区纳入未来的营销区域。

今年展会,将进行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清冰雪设备集中展示。长达百米,扫、吹、铲三位一体清雪车、扫雪扫地两用车等新设备都将在国内首次亮相。

一位参展商说:“我们来寒博会,不仅仅是卖设备,更重要的是广交朋友,利用寒博会跳板,在世界寒地圈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