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黑龙江富锦市福祥村的产业脱贫之路

位于富锦市砚山镇南1.5公里、富宏公路东侧的福祥村过去有贫困户116户、贫困人口408人,是富锦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旱天硬梆梆、雨天水汪汪,铲不能铲、趟不能趟,急得老百姓两眼泪汪汪”。群众的顺口溜道出了福祥村的致贫原因。为了挖掉这个穷根,几年来,福祥村积极寻找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走出了以发展水稻生产为主的产业脱贫新路子,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50元,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一跃成为富锦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支书姜迟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村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发展水稻产业,找准脱贫路径兴产业、促脱贫,福祥村牢牢抓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整村脱贫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水稻产业。

村“两委”班子合力抓。福祥村“两委”班子跑县跑乡、找领导找专家,因地制宜确定了“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路子,把地势低平易涝的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积极推动种植结构向水稻调整。为解决技术和资金难题,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请来富锦市镇农技人员进村办班,农业、水利、农机等部门现场指导,信用社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赢得了全村农民的响应和支持,水稻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2016年扩大到全村耕地的70%以上,使水稻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合作社连帮带。福祥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农机作业合作社,致力于探索适合本村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先后尝试过大豆、甜菜、西瓜、马铃薯等旱田作物种植,但在市场等因素影响下,增收效果不明显。2011年,合作社开始试种水稻,当年种植面积750亩,亩纯效益460元。较好的收益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带地入社等方式,合作社社员逐年增加,从最初只有27户,到2016年扩大到130户,覆盖了全村93.5%的农户。目前,合作社经营水田面积11700亩(其中外包地7200亩),水稻产值达到1950万元,成为整村脱贫的根本保障。

整合项目重点扶。为了解决发展水稻生产的设备设施配套难题,提高种植标准化水平,福祥村积极争取并建好、用好国省扶持项目。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户多方筹措资金50万元,争取到国省投资540万元的水稻育秧基地项目,建成高标准示范基地1个,建有水稻育秧大棚127栋;配套建设100吨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一个,保证了标准化催芽和育秧。通过农民自筹和争取国省项目,先后投入资金790万元,建成大型农机合作社1个,配备水田机械19台套,建成机械库房1020平方米、硬化粮食晾晒场8000平方米、1.2万吨仓储库1座以及加油站1个,为实现水稻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提供充分保障。

创新经营模式,挖掘增收潜力村“两委”班子引导合作社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保证经营效果,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实现稳定增收。

在内部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分配机制。合作社为了扩大规模,在吸纳农民带地入社基础上,还流转土地7200亩,使经营规模扩大到13430亩(含旱田1730亩)。在水稻生产上采取“六统一”经营模式,其中仅统一采购农资这一环节就实现节本增效近47万元。2016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358万元。按照国投资产、入社土地折资、入社现金等相应比例进行分配,入社农民每亩分红543.32元,高出当地普通农户110元以上。

在外部挂靠产业龙头,实行纵向联合。为降低经营风险,通过政府搭桥,福祥合作社自2015年起与富锦市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象屿公司按照每公顷水田借贷1万元的标准,2016年为合作社提供资金78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和春耕生产资金不足难题。同时象屿公司与合作社签订每公斤高出市场价的收购订单,去秋合作社向象屿公司销售水稻6600多吨,仅执行订单价一项就实现户均增收两千余元。

坚持多措并举,拓宽致富渠道通过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全村解放劳动力近200人。为了实现可持续脱贫,村“两委”班子从技能培训入手,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远程教育终端、农家书屋等载体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在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个种养明白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开阔思路,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开展大棚二次利用。在水稻大棚育秧结束后,组织富余劳动力与富锦市锦程菌业开展订单合作,2016年有4户农民利用水稻大棚养殖香菇12万棒,实现产值12万元。

发展特色种养业。与富锦市黑龙江绿谷酒业签订订单,种植高梁500亩,实现效益13万元。建成1个饲养量100多头的生猪养殖场,年效益超过15万元。

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广播喇叭、广告板发布务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村外出打工就业人员160人,全村年打工收入超过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