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21世纪避暑山庄”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纪实

植根厚土乘势而飞

——“21世纪避暑山庄”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纪实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清王朝鼎盛衰落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山林草原、宫殿寺庙中凝固着一个王朝的背影,三百余年来,它们沉默伫立,注视着徜徉其中、试图触摸历史的人们。

与这里的静默不同,距此仅6公里的“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则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实景演出现场,战马嘶鸣、光影变幻,一幕幕场景演绎着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

双塔山4A级风景区里,山峦奇秀,怪石峥嵘,游客们登山赏景,惊叹“双塔”之奇。

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车库咖啡”碰撞创意火花;鼎盛书画院展示艺术魅力;元宝山滑雪度假区迸射运动激情……一批文化企业在园区中蓬勃发展。

一边是风景秀美、肃穆庄严的皇家园林与寺庙,一边是初具规模、潜力无限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一静,一动,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园区植根于山庄文化的沃土,成长为现代的、动态的、活化的“21世纪避暑山庄”。

2017年10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全国仅10家园区斩获创建资格,“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榜上有名,踏上了“一年成势、两年成型、三年成功”的创建之路。

以新理念新载体“活化”三百年山庄文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强势”

公元1703年,避暑山庄在武烈河西岸的狭长谷底动工修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1994年,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百年的山庄文化,不断滋养着承德的“灵魂”。如何运用新理念、打造新载体来传承发扬避暑山庄文化,正是承德的责任与使命。

2010年,位于双滦区的“滦阳休闲度假区”正式更名为“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园”如其名,既要紧紧抓住“避暑山庄”这一文化特色,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要尝试为园区赋予“21世纪”的活力,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强势”。

承德环抱京津、近邻三港、一市连五省(市、区),园区所在的双滦区交通便利,京承、承朝、承张、承赤高速公路在园区交汇。同时,双滦区拥有清代塞外最大的皇家行宫喀喇河屯行宫,承德历史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街滦河老街,素有“承德山水的精华、山庄文化的源头、五代清帝的行踪、两个王朝的背影”之美誉。

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为园区发展创造了“先天条件”。如何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园区快速成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提出的‘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以区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文化产业立区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承德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招商、高标准建设。”双滦区委书记赵振清说。

园区先后聘请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高规格编制了《“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双滦区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图中,御道景观带和滦河景观带犹如一双手臂,将9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在其中。城市综合休闲区、行政商务区、滨河生活游憩区、生态度假区、文化创意区、文体休闲区、生态涵养区七大功能板块相互依托,“两带七区”,构成了园区基本的空间结构。

入驻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各具特色,如何将它们凝聚起来?园区制定了科学的发展布局——

紧紧围绕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一个核心”,延伸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三大链条”,打造演艺娱乐、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展览展示、康养运动、现代服务“六大平台”,满足游客娱乐、文化、观光、品鉴、康养、消费“六项需求”。

数年来,“21世纪避暑山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成功获评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先后两次荣获“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成为承德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从龙头带动“一枝独秀”到产业聚集“万木争春”,文化产业体系初见规模

“在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双滦区注重品牌的树立,注重产业的融合,注重全域的推进,致力于填补承德冬季旅游的空白,积极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底蕴厚的文化品牌企业,逐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园区成为立足承德、带动河北、示范全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地标。”双滦区区长王贺民如是说。

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是园区“核心”,主打《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实景演出,公演7年接待游客130万余人次,荣获多项国内、国际荣誉。产业园中陆续建成运营的哈雷体育运动俱乐部、鼎盛烟斗博物馆、鼎盛书画院、鼎盛艺术馆、鼎盛皇家灯会等文化项目,也以不同形式为承德休闲旅游、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在“核心”的引领带动下,承德皇家珠宝文化城、京津冀女企业家创意产业基地、避暑文化产业园等36个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机器人及AR/VR研发体验中心、冰壶体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陆续签约,滦河古城、华谊电影城、强佑九龙城等12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25家,其中文化产业类企业163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72%。园区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36个,累计完成投资170余亿元。

一组组数字,充分彰显了园区突出的产业聚集效应。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京北地区内容最丰富、产业聚集程度高的文化园区。

不仅是产业聚集效应,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样耀眼。先来看一组数字:2016年,双滦区接待旅游人数207.8万人,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拉动三产增加值29.8亿元。数据显示,双滦区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就业2.3万人,占全区总就业人数的20%,其中40%以上为农村人口。

“园区积极投身送文化下乡、义拍、义卖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参与、组织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哈雷御道骑行等活动,为拓展承德旅游新内涵、提升区域新形象、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做出新贡献。”园区旅游管理处处长张群岭介绍。

园区还致力于让本地的文化企业“走出去”,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两岸文化产业论坛、中国旅游演艺发展论坛等国内外文化创意领域高端学术论坛活动,在国内外文创行业产生广泛影响。

产业基础好,产业聚集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强。雄厚的实力,让“21世纪避暑山庄”在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申报工作中脱颖而出。

经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和公示等严格流程,园区斩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一殊荣,将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三年中,按要求、按进度、高质量完成示范园区创建各项任务,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承德市、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

抓特色、强品牌、做示范,走好“一年成势、两年成型、三年成功”创建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承德而言,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行列,正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的绝佳契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承德倾力打造的大体量、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还将有效满足京津中高端市场旅游服务需求,对推动与京津的交通一体化、生态共建、文化旅游等产业对接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将项目建在这里,正是看中了园区的发展前景。这里文化氛围浓厚、产业聚集效应好。而且,园区为项目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让我们深受感动。”京津冀女企业家创意产业基地负责人张建军说。

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承德市、双滦区政府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在土地、资金、税收、收费、用水、用电、用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全方位政策支持。

“几年来,双滦区先后安排园区项目贷款贴息补助近1亿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将通过设置专项资金、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奖补激励、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王贺民说。

“目前,园区建成区达到了‘九通一平’标准,形成了规划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格局。今后我们还要努力打造‘新九通一平’,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园区旅游管理处副处长孟立东说。

“一年成势、两年成型、三年成功”。铿锵有力的口号,彰显着承德市的创建决心。园区以抓特色、强品牌、做示范为目标,到2020年,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建特色园区。依托厚重的“大避暑山庄文化”,突出满清皇家文化的发展理念,走特色路,打特色牌。

——建品牌园区。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内涵,打响高端文化品牌,打造承德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示范园区。以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规范运营管理、加快产业聚集,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到2020年,力争入园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其中重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5家。园区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赵振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