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试”出来的海南生态软件园

原标题:“试”出来的海南生态软件园

■见习记者陈卓斌

本报记者程范淦通讯员陈金梅

“如果没有尝试,永远不可能有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生态软件园总经理杨淳至喜欢用这样的话语鼓励团队要勇于拼搏。

从创建之初艰难招揽一兵一卒,到如今拥有近300名员工,吸引腾讯、华为、百度等1920家企业入驻,软件园一路走来,无处不彰显着“闯海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直到如今,杨淳至仍时常鼓励团队:“只要坚定一份信念,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一个智慧的头脑,软件园的明天会更好!”

9年拓荒路行来不易

2008年4月1日,是杨淳至孤身上岛的日子。当时他来到海南筹备海南生态软件园项目,但园区平台公司还未注册成立。谁都没有把握如何建成、建好一个园区。当时,不仅海南发展软件产业不被市场认同,就连公司的员工也感到迷茫不安。

据早期员工介绍,园区公司是2008年11月6日注册成立的。大到软件园的定位,小到准备招商PPT,杨淳至都要亲力亲为。行政人力资源中心总监金利回忆,当时看到这片荒地时,对园区的未来发展心里都没底,但大家都相信杨总,也愿意跟他闯一闯。

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首批企业入驻,2011年正式开园,一批龙头企业集中布局,2017年1-7月,园区税收8.14亿元,同比增长47.83%……如今海南互联网产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海南生态软件园功不可没。回望软件园9年拓荒路,许多员工都表示,在这个平台,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更是一份“敢闯敢试才能赢”的人生感悟。

做好两件事,做到三个字

漫步在海南生态软件园内的沃克公园,杨淳至告诉记者,海南生态软件园拥有鸟语花香的办公花园,以及分布在湖畔和林荫小道旁的小高层独栋办公楼。

杨淳至说,在公园、咖啡馆等地,研发人员更容易产生灵感,工作效率也更高,这也是园区创新性地打造“在公园里工作、在生活中创新”理念的初衷。他表示,员工主要做好两件事、做到三个字,即把海南自然生态环境发挥到极致,把产业环境打造到极致,同时做到“专、特、快”。“专”即专业、专心。“特”就是擦亮特区品牌、发扬特区精神。“快”即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两轮驱动”促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软件园成功迈过了“活下来”的第一道坎,现在面临的是如何“活得好”的问题。面临人才缺口,如何支持产业发展?杨淳至提出了资本和人才“两轮驱动”的方式。

以资本为手段进行产业整合与并购,成立100亿元产业基金,加上政府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引入龙头企业,培育标杆企业;其次,打造“一站式”人才定制服务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软件园引入培训机构,推动校企合作,引入名校在园区建立分校,打造一站式“人力资源解决平台”等。

同时,园区协同政府从资金、税收、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就医、配偶就业等出台政策,大力引进一批优秀“创始人”,借此带动企业进驻,创造人才落地的事业平台,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