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业“顶梁柱”海南大战略)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观察
>本报记者周元况昌勋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各种风险,明断、顺势、有为,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对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的海南来说,只有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找到正确的战略发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才能实现后发优势“弯道超车”,保持经济行稳致远。
这个战略发力点在哪儿?
“海南要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又要保持持续平稳增长,还能为全国餐桌和菜篮子作出大贡献,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将是富裕农民、服务全国、振兴经济、绿色崛起的顶梁柱。”在今天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罗保铭给出了信号强烈、思路明晰的答案——农业。
大视野
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突围“王牌不王”
“插根扁担都能活”,长久以来,一流的光热条件和无重化工重金属污染的沃土让海南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美名在外、供不应求。农业这个老话题,对海南而言似乎并不新鲜。然而,将农业放在当前的大视野下,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分量、更深远的使命。我们要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富农兴省、服务全国的大战略,来重新审视、深化认识、谋划实施。
这一战略,是海南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就明确指出,海南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几年来,尽管海南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农业“王牌”不王、短板较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优质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
日历即将翻到201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旧波涛汹涌,不容乐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出了治本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样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显然,对海南来说,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大战略,是紧跟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抓住了调优做强绿色实体经济的难得机遇。
同时,这一战略也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的倒逼。
经济新动能并不都是高大上的,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产品,就有大市场、大文章。当前,13亿国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的旺盛需求,与生存型、温饱型的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突出矛盾。比如,同样的西瓜,文昌等地产的西瓜滞销,陵水“美月”小西瓜,却以小个头、品质优、风味美为特色,适应小家庭消费,销路好、价格高。
这一矛盾,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问题和机遇:随着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海南农业优质有效供给不足,但低端供给又过剩。可以说,海南农业大有文章可作、大有潜力可挖。
大思路
破题增量难和“天花板”
深挖农业潜力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海南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靠什么?将视野放到市场需求,将目光放到产业优劣,思路才日渐清晰。
从海南产业构成来看,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要有突破性的增量很难;从资源环境、管理服务的综合供给保障来看,房地产也接近“天花板”;工业发展又受到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农业则一直稳定增长在4%左右。
4%,增长平稳但是并不快。与优质农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4%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尽管海南农业短板比较短,但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大。
而与省外农业进行对比,海南农业增速与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不相称,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让海南生产出颇具特色的农产品,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全国独一无二的南繁育种基地,更是聚集了全国农业新科技、新品种;海南土壤富硒、无重化工重金属污染、光热水条件全国一流,是生产绿色、优质、无污染农产品的基础;海南四面环海,天然的自然屏障,能够有效阻止各种动植物疫病的进入和传播,这为海南生产优质畜牧产品创造了环境;60多年历史、占据海南半壁江山的农垦,具有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的优势,这是海南发展“大农业”的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海南农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资源与市场。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要冲,与100多个热带国家地缘相似,自古以来农作物品种与技术交流合作频繁,海南可以成为中国对接世界农业的一扇窗口、一个平台、一个示范区。今年海南“冬交会”吸引了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以及52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学者、涉农跨国公司负责人参会,从侧面印证了海南在对外农业合作交流的优势。
众多的优势叠加,是海南写好农业大文章的绝好素材。只要我们引进一批大农业龙头企业,与条件适合、自愿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结合,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负责种业、技术和市场销售,农户负责种养,就能给提升海南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极大地激发和释放强大的生产力。
将海南农业作为全省经济大战略来谋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农业是海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农民可以通过地租、务工、分红等多种形式受益,从根本上带动500多万农民,包括47.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举措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四两拨千斤
“道虽迩,不行不至”,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战略虽然已经确定,但也要注重解决“怎么办”的方法论问题,决不能凭着天赐的自然禀赋盲目乐观,让农业再单纯地“靠天吃饭”。
从全球来看,海南的热带特色并非唯一,境外热带农产品进口数量、品种日趋增多;从全国来看,内地设施农业兴盛,冬春季大众农产品的供应量大大提升;从海南自身来看,仍然存在低效规模过大、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加工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时代给予海南农业的还有机遇。尽管全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但供给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海南农业要利用热带、生态资源优势,从一般性供给向高端特色供给转变。
清晨,被五指山和黎母山山脉包围的白沙盆地,云雾缭绕。在白沙第一块有机绿茶园里,38岁的黎族妇女符小芳正在采摘沾着露珠的嫩茶。“有机绿茶价格是普通绿茶的5倍多,种茶效益也远高于橡胶。”这位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胶农称,这是转型式“创业”。
个体转型的叠加,就是海南农业的转型。个体转型的“冲动”,证明了海南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十字路口。
罗保铭今天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大举措,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当前海南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靠“天”吃饭,风险大、难赚钱、难以吸引投资,农业市场主体小散弱,怎么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吸引综合实力强、信用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投向农业。
特色农业种苗短缺、本地化程度不高,怎么办——大力支持桑蚕、黑猪、三角梅、水果、瓜菜等特色农业育种,像吸引“好校长、好教师”一样吸引农业科技人才来创业、投资,培育优良的种苗品种,实现种苗培育基地化、工厂化。服务并利用好南繁育种基地,既扛起维护国家种业安全的国家担当,也借助南繁雄厚科研力量培育适应海南的新品种。
农业产业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怎么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让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后的海南农垦,充分发挥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的优势,真正成为加快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龙头生力军。
省长刘赐贵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时,强调要抓好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尤其是要下大力调精调优农业结构,调减甘蔗、桉树、低效橡胶等低质低效生产,大力提升热带水果作物、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等特色高效农业,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供给;实施新一轮农民增收计划;加快农村农垦改革发展。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大战略,事关海南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事关全国的餐桌和菜篮子,事关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要而深远,必须以大视野、大思路、大举措来实施这个大战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让其成为享誉全国、富甲天下的王牌。
愿蓝天白云下、绿色乡野中,始终有我们追寻的海南发展的“诗和远方”。
(本报海口12月25日讯)
(原标题:农业“顶梁柱”海南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