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2017年贵州工业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2017年,贵州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双千工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克服月度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亏损等各种困难,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向好、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一、总体情况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0%,非公有控股企业增长10.7%。19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16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中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8%。重点监测的制造业中,酒、医药、电子、汽车等行业形势较好,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3.5%,医药制造业增长21.3%,汽车制造业增长1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5.1%。其他行业中,烟草制造业增长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5%,。采矿业比上年下降1.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其中,受煤炭价格指数前三季度持续高位、第四季度有所回落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全年下降4.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4.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9%,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0%。采矿业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1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9%。 二、主要特点 2017年,在煤价居高不下、电煤供应紧张、投资需求回落、技改力度加大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出现一定波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狠抓运行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基本面,努力保持工业在较快增长区间运行的同时,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运行逐渐趋稳,保持追赶态势。从全年工业增长线看,月度波动较大,各月增速线呈不对称“W”型,高峰值和峰谷值分别位于6月、7月,月度增速最大差值为3.0个百分点,而上年月度增速最大差值为0.9个百分点;7月之后增速回升,逐渐趋稳,11月回到两位数增长线。从累计增长看,全年保持在9%以上,最高点为6月份的10%,最低点为8、9、10月份连续9.1%。与全国比,各月累计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线2.4个百分点以上,全年增速列全国第4位,位于第一方阵,保持追赶态势。(二)运行质量提高,效益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以降成本为主要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扩大电力直接交易,全年电力直接交易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超过1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全年平均价格指数96.6,其中电力生产价格指数91.5,用电价格明显下降。一是产业链上游保障要素价格稳定回落,企业成本稳定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9.54元,比上年下降0.5元;二是企业亏损面收窄。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数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亏损面收窄1.1个百分点;三是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利润率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1.48个百分点,加上煤炭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酒类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助推规模以上工业税金总额增长18.4%,利润总额增长46.4%;四是行业整体风险下降。到年底,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总体上处于安全可控范畴;全年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比上年少用1.6天,流动资金周转略有加快,防风险能力增强。(三)结构持续调整,动能加快转换。2017年对214家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以点带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600户、项目1650个。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结构调整。一是制造业巩固工业经济第一引擎地位。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达6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贡献率83.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6.6%,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贡献率26.8%,比上年提升6.7个百分点。电子类保持第一速度行业地位,19个重点监测的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比列第2位的行业高出51.2个百分点。二是酒、医药引领轻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高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酒类行业保持第一支柱行业地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0.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贡献率28.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贡献率比上年提升1倍。三是部分传统行业贡献明显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由于受价格指数影响,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为-5.9%,负贡献比上年扩大4.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贡献率2.0%,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贡献率5.8%,下降7.5个百分点;其他传统行业中,黑色金属贡献率由正转负;有色金属贡献率下降1.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贡献率25.8%,比上年下降10.9个百分点。(四)新增企业较多,增长贡献突出。以“千企引进”为抓手,突出“强基补链”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行业和产品覆盖面均有扩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类行业共有176个,覆盖面87.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341种,占工业目录产品56.5%,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新建投产入规企业514户,新增企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8%。(五)运行有喜有忧,局部问题显现。一是电力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在降低用电成本方面,电力生产企业贡献较大,电力供应企业贡献较小。全年电力生产出厂价格平均下降8.5%,电力供应价格仅下降0.1%。受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供应不足、发电价格下降等影响,规模以上火力发电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增加15.7元,火力发电行业亏损面60%,累计亏损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同期水力发电行业盈利37.9亿元,电力供应行业盈利31.9亿元。二是部分主要行业运行风险增加。电力生产、化工、冶金等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于70%的警戒线。三是新增企业贡献减弱。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少128户,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下降10.2个百分点。三、工作建议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防止发展思路和发展资源“脱实向虚”,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更准服务推动工业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一)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虚实互济”。到年底,41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9个行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高资产负债率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门槛”,而缺乏流动资金又成为企业扭转局面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实体经济流动资金缺乏,企业主体间资金流动慢,上游产品供给方回收资金时间长,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超过1个月;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2.6万亿元,资金流动性不足,应加强研究金融支持工业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千企改造”等政府服务“公私兼顾”。民营经济是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群众增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2017年,私人控股企业平均用工人数52.3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用工人数的54.8%。从企业运营成本看,规模以上私人控股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09元,比国有控股企业高14.52元。与上年同期比,私人控股企业成本上涨0.77元,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61元,从这组数据看,私人控股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力度有待提高。(三)全省一盘棋实施“千企引进”,强化产业集聚发展。整合全省招商引资项目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集聚、产品升级为导向实施“千企引进”。一是把正确的项目引进来,放在正确的区域,为全省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做贡献;二是引进高质量、高水平企业,禁止引进伤害生态环境,影响群众健康的项目;三是完善考核制度,避免一个产业全省无差异化考核比拼。当前一些考核办法容易引发产业重复建设,项目小而全,产业链短,缺乏竞争力,浪费资源,且易产生新一轮过剩产能。同时,可能出现一个项目多地争夺,甚至省内互相“挖墙脚”现象,出现省内拼条件比许诺的恶性竞争,无益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