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新成就助推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征程中上下同心、开拓创新,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赶超跨越发展,谱写了多彩贵州砥砺奋进的新篇章。一、总量速度排位实现前移,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总量和速度在全国的排位双前移的历史性突破。(一)综合经济实力连续跃上新台阶。一是经济总量实现赶超进位。2016年全省GDP为11776.73亿元,比2012年增加4897.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1.27%提高到2016年的1.58%,贵州GDP在全国排位由第26位上升到第25位。二是人均GDP摆脱挂末位置。2016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246元,比2012年增加1346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实现进位,在全国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31位上升到第29位,摆脱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的局面。(二)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两位。2012年全省GDP增长13.6%,居全国第2位;2013年增长12.5%,居全国第1位;2014年增长10.8%,居全国第2位;2015年增长10.7%,居全国第2位;2016年增长10.5%,居全国第2位。2013-2016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1%,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高于同期全国增速3.9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实现了各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三)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为2409.35亿元,比2012年增加764.8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00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1.4%。收入“含金量”提高。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120.44亿元,比2012年增加438.78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8%,比2012年提高4.54个百分点。二是财政保障能力增强。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4000亿元,为4262.36亿元,比2012年增加1506.68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1.5%。二、三次产业发展加快,实体经济基础巩固夯实全省狠抓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大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提升。(一)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省着力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接近2000亿元,为1944.32亿元,是2012年的2.2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6.1%。一是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2012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581.42万亩,2016年为4669.89万亩。粮食产量实现稳步增加,连续3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2016年为1192.38万吨,比2012年增加112.88万吨。二是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坚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2016年全省蔬菜产量1878.48万吨、水果产量243.88万吨,茶叶产量14.13万吨,分别比2012年增长36.6%、65.1%和89.9%。三是畜牧业发展平稳向好。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主要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加,肉类总产量稳定增长。201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99.28万吨,比2012年增长4.7%。(二)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调高调轻调优,稳定增长的基础不断夯实和巩固。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扩大。通过举办“产业招商会”、“项目观摩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多,2016年达到5047户,比2012年增加2545户。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有力带动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32.11亿元,比2012年增加1976.65亿元,2013-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2%。三项工业经济指标突破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877.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为14319.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172.44亿元。二是支柱行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煤电烟酒四个行业实现增加值2193.81亿元,比2012年增加800.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4%,比2012年下降13.4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15.09亿元,比2012年增加436.27亿元,酒行业取代煤炭行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工业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675.30亿元,比2012年增加203.09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21.85亿元,比2012年增加126.46亿元,是全省第三大工业行业;烟草制品业增加值281.58亿元,比2012年增加34.69亿元。三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93.38亿元,比2012年增加78.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6.57亿元,比2012年增加73.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服务业融合、集聚、创新发展趋势明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61.01亿元,比2012年增加1972.20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1.4%。一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引银入黔”、“引金入黔”力度加大,多家银行总部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激活金融发展活力,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9.40亿元,比2012年增加323.53亿元,2013-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5.3%提高到2016年的5.9%。二是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随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贵州逐渐成为西南重要物流、客流集散地,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传统领域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87.47亿元,比2012年增加300.02亿元。三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09.67亿元,比2012年增加341.97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91.96亿元,增加481.99亿元。三、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全省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等重点发展平台,加快促进五大新兴产业发展,以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一)紧紧抓牢投资驱动这个“牛鼻子”。全省采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项目集中开工和举办项目观摩会等多种方式,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带动作用增强。一是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2013-2016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贵州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在70%左右。投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连续提升。全省投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12年的第25位提升到2016年的第20位。二是重点领域投资成为重要支撑。2013-2016年,全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447.22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110.60亿元,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484.27亿元。三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一系列鼓励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之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占比不断攀升,成为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全省1746个项目入选全国PPP项目库,项目投资额15527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一。2016年全省民间投资5395.45亿元,比2012年增加2585.45亿元,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7%。(二)园区经济蓬勃发展。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园区经济、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凸显。2016年全省109个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56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8%,吸纳就业人员125.57万人。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平台,促进园区要素集聚、层次分明、业态多元、功能完善,农业园区发展风生水起。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1976.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09.03亿元。(三)城镇承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明显进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城镇人口快速增加。2016年末,全省常住城镇人口1569.53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4.1%,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省城区面积由2012年的4543.6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5277.36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省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为92.9%和72.1%,分别比2012年提高5.3个和16.9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省城市实有道路长度8021公里,比2012年增加3146公里;城市园林绿地面积7.86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2.75万公顷。三是城镇就业规模迅速扩大。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带动城镇就业增加,2013-2016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72.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就业人员规模由2012年的1825.82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1983.72万人。四、积极开拓内外两个市场,发展空间扩展延伸全省上下狠抓消费稳定增长,不断开拓消费品市场,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同时,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一)市场消费持续繁荣活跃。全省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创新消费业态,逐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一是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99亿元,是2012年的1.6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3.1%。二是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16年,全省限额以上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分别实现零售额7.79亿元、10.73亿元和690.9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7.33亿元、9.93亿元和423.21亿元。三是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网购、快递、移动支付等线上消费高速增长,淘宝贵州馆、京东贵州馆、贵农网等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网络消费,促进“黔货出山”。2016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5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7%。(二)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着力打造“1+8”开放创新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富士康、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浪潮等知名企业陆续进驻贵州,掀起新时代的贵州招商热潮。截止2016年,全省招引落地500强企业185家。2013-2016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5.48亿美元,累计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2.66万亿元。(三)外贸进出口总体稳定。全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贵阳无水港,进一步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平台作用,推动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和中欧(贵阳—杜伊斯堡)班列常态化运营。2013-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2312.88亿元。五、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一)“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实施65个配套文件,扎实推进123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是稳步推进“去”。2016年全省完成粗钢去产能220万吨,关闭煤矿121处,化解过剩产能2107万吨。201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156.93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901.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的两倍多。二是多措并举“降”。贵州被列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探索建立跨省电力交易机制,通过电改使全省大工业用电价格平均下降0.12元/千瓦时。2016年全省累计为实体企业降低各种成本700亿元以上。三是加大力度“补”。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全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编制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50%以下,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金快速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11.01万户,注册资本总量4.40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116.36万户和2.86万亿元。2013-2016年,全省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近800户。(三)民营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3个15万元”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开启贵州民营经济奋进崛起、加速疾跑的新征程。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97.08亿元,比2012年增加3337.68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40.3%提高到52.0%。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启动铁路、公路、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设施不断优化,条件明显改善。(一)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高铁实现历史性突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通车运营,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3270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1212公里。高铁里程近1000公里,贵州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快速连接,全面打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贵阳至广州缩至4小时,贵阳至北京最快8小时。二是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5434公里,比2012年增加2804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滇中经济区等实现互联互通。三是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推进。2016年末,全省通车公路里程19.16万公里,公路路网密度为1.09公里/平方公里,全省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四是水运建设成效明显。加快打通和建设乌江、红水河水、赤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水运通道,建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出省水运通道,水运网络布局不断完善,首次实现通江达海。2016年末,全省内河航道里程366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74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居中国14个非水网省市首位。(二)水利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启动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引提灌工程建设和地下水(机井)工程建设。建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16年全省开工61个骨干水源工程,治理病险水库15座,中型水库建成投运的县达到63个。(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实施“宽带贵州”行动计划和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贵阳、遵义、安顺通信实现同城化,“三网融合”工程项目稳步推进,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能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以及信息化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2016年末,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4580Gbps,光缆线路80.64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94.98万个。移动电话基站数16.81万个,其中4G基站7.18万个。七、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发展成效凸显全省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高。(一)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一是山青。“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森林总量持续增加。2013-2016年全省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4622.28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育草636.7万亩。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0%,比2012年提高5.0个百分点。二是天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16年全省9个市(州)中心城市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1%,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三是水清。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全省主要河流、湖(库)水质总体较好。2016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为“优”,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地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三废”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8.1%。(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2016年全省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25.60万吨,比2012年下降23.1%,氨氮(NH3-N)排放量3.08万吨,下降20.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64.71万吨,下降37.8%,氮氧化物(NOX)排放量37.79万吨,下降32.9%。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启动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340座,污水日处理能力256.29万立方米。累计建成污水管网8104公里。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7个,日处理能力为1.35万吨,实现了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全覆盖。(三)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以获批首批国家(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推动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引导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2016年,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2.0%,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八、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743元和8090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8042元和3337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家用电器升级换代加快,家用电脑、空调等一些多功能、智能型的高档家庭设备逐渐普及,普通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多、档次提升。2016年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3.52辆,比2012年增长154.5%;拥有空调器30.85台,增长42.1%;拥有移动电话247.53部,增长15.3%。2016年全省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77.6台,比2012年增长71.8%;拥有摩托车55.7辆,增长42.8%;拥有移动电话240.6部,增长38.8%。(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的攻势行动,颁布《贵州省大扶贫条例》,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出台“1+10”精准扶贫文件。着力打赢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搬迁扶贫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23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37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6年的10.6%,2013-2016年累计减少贫困乡镇610个。(三)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2016年贵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03.08万人,比2012年增加476.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9.81万人,增加60.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8.10万人,增加44.6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5.02万人,增加66.8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6.27万人,增加64.69万人。(四)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水平。全省物价涨幅呈总体温和、逐年走低态势,各年价格涨幅均控制在3.0%调控目标范围以内。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启动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出多项惠民政策措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教育投入稳步增加。从2013年起,全省每年压缩行政经费的5%,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843.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18.2%提高到19.8%。二是全面推行教育“9+3”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2年的78.6%提高到2016年的88.0%。实施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在全国首批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三是各级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深入实施四项教育突破工程: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2016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3.0%,比2012年提高7.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0%,提高24.8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3.0%,提高21个百分点。(二)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增强。着力推进贵州科学城、技术市场交易平台、资源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建设,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FAST大射电望远镜。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实现翻番。2016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为69.30亿元,是2012年的2.4倍,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6%,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社会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R&D经费)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R&D经费73.40亿元,是2012年的1.8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5.2%。二是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增强。截止2016年底,全省授权专利总计10425件,是2012年的1.7倍。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1209.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6%,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从2015年的第18位跃升至2016年的第11位,成为全国位次上升最快的省份。(三)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16年末,全省共有医院、卫生院2661个,比2012年增加451个;执业(助理)医师6.90万人,比2012年增长40.2%;村卫生室覆盖率提高到100%。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省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91张,比2012年提高2.7张。(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海龙屯土司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省博物馆新馆建成。贵州美术馆建成,结束了贵州没有省级美术馆的历史。2016年末,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7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9个,公共图书馆98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7个、2个和5个。2016年末,全省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0%和96.1%,分别比2012年提高4.5和3.1个百分点。(五)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馆23个,比2012年增加20个。2012年以来,成功承办了中超联赛、贵阳国际马拉松赛、贵阳国际田联世界越野锦标赛、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CMEG全国移动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和中甲足球联赛等大型赛事。2015年被国际田联在连续举办41届世界越野锦标赛以来首次授予贵阳市“世界越野之乡”称号。辉煌成就表明,贵州所迈进的每一步,无不倾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无不印证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励精图治和不懈奋斗,无不凝结着全省上下各族干部群众的勤劳智慧和辛勤付出。辉煌斐然的业绩坚定着我们再攀高峰的信心,踏上新征程的步伐彰显着我们再闯雄关的壮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