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贵州从江推广“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新模式

在弥漫着淡雾的月亮山腹地上,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通乡油路,一幢幢典雅别致的特色民居,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养殖圈舍,一处处繁华整洁的乡村城镇……无不彰显着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区的群众抱团脱贫致富的巨大热情。

从“群众自富”到“支部带富”

从江县宰便镇摆朗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一直困扰着村党组织。

今年6月份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摆朗村党组织开始探索推广“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按照产业发展意愿相同、擅长技能相同等因素将10户左右农户划为一个联合发展主体,并选出一位致富能人、党员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户长,户长负责管理和组织主体其他农户,主体内部各户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该村建立起了19个“十户一体”联合主体,其中有6个蔬菜种植联合产业主体。经过协商同意,6个联合产业主体户长与村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的摆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为产业主体提供菜苗并包收购、找销路,“村两委”与镇党委、政府对接,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免费为户长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实施“一对一”教授,户长负责对主体其他农户进行种养殖技能培训,并组织他们一起谋产业、谋发展,协调处理好发展产业过程中农户之间的土地、劳力、技能、分红等问题,确保产业良性发展下去,使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逐步实现“自主管理、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并在第一批销售的蔬菜中共收益了5.3万余元。

此外,通过扶贫项目帮扶、扶贫资金帮扶等方式,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为主,发展香猪养殖、林下养鸡等产业为辅,协调推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不断增加农户收入渠道,让民获利、助推脱贫。

从“产业致富”到“技术先行”

加鸠镇是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一个贫困镇,受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群众规模化养殖香猪的积极性,使得香猪产业没有得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停滞不前。

自从推广“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以来,加鸠镇把培育壮大香猪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抓手,作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在香猪养殖主体的基础上,组织当地养殖能手就地就近为贫困户开展香猪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养殖技能素质,从政策扶持、宣传内容、学习形式、群众吸收等方面开展香猪养殖培训,引导群众开启致富之门。

加鸠镇加水村得益于此,香猪产业在加水村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场猪瘟袭击了整个加水村,猪农的大部分香猪在猪瘟爆发中病死,在多数村民放弃养殖香猪时,村里的养殖户张老四却背起行囊,来到广西三江县学习香猪养殖技术。回到村里,他利用学到的养殖技术,引进抗病新品种重新养殖。经过几年养殖,探索了当地香猪在品种引进、防疫、喂养等经验,从养殖技术和品种引进上提高了香猪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不但提高了自身养殖效益,也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推动加榜乡香猪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加鸠镇党委政府授予他为“农民讲师”称号,为让更多的农户收益,张老四决定不负“农民讲师”称号,继续扩大技术推广服务范围,继续深入猪农当中,继续传播科学养殖技术,真正发挥一个农村科普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从“草根经济”到“支柱产业”

位于月亮山北面的东朗镇,平均海报在500米以上,常年雨量充沛,很适合朝天辣的种植。当地百姓虽然常年种植朝天辣,但过去由于技术落后,没有形成规模,一直难以成为一方富民产业。

近年来,东朗镇大力发展朝天辣产业种植,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利用荒山、闲置土地种植朝天辣,采取“企业+合作社+产业主体+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得朝天辣种植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也让东朗镇在当地享有“朝天辣之乡”的美誉。

关雄村是东朗镇深度贫困村之一,当地群众有种植朝天辣的传统,但是由于种植技术的不科学、资金短缺和没有稳定的市场等问题,家家户户种植朝天辣都是自给自足,没有种植朝天辣转化成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2015年以来,关雄村整合流转土地资源,积极利用“特惠贷”等扶贫项目资金,发动群众抱团规模发展朝天辣种植,与贵州兴胜生态农业公司、从江县西部娃食品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将公司投资资金与贫困户扶贫资金整合使用,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使贫困户通过利益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增收。

杨昌权是关雄村朝天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推广产业抱团发展的热潮中,他积极发动40余名社员参与到该村朝天辣产业主体创建中,为该村创建朝天辣产业发展主体10余个,参与农户达100余户,为该村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如今,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十九大的召开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作为从江县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月亮山区人民群众将不辱使命,凝聚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战胜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