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毕节市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综述

10月23日,霜降。乌蒙山大地气温渐凉。

在赫章县松林坡乡香葱基地上,上百名当地群众正进行土地整理、开箱、平箱、打底肥、盖地膜、种葱、拔葱、洗葱、装车······一幅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劳动场景。

谁曾想到,这个一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土豆的地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立足当地优势,通过发展香葱产业,迅速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的路子,并一跃成为全市最大的香葱基地。

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流转土地4142亩,种植香葱3750亩,涉及农户2764户11056人,其中贫困户613户2421人。预计到2018年底,将在全乡范围内建成1万亩优质香葱种植基地,实现优质香葱年产量6万吨,年产值2.4亿元。

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增收致富有了盼头。

这是近年来毕节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毕节紧紧围绕打好春秋两季攻势,通过坚持“四个导向”对产业脱贫及结构调整进行精心谋划和部署推进,扎实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的重大突破,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坚持问题导向调优结构

毕节是传统农业大市。

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毕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毕节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

但由于其经济效益偏低等特点,对农民增收的支撑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的比较优势,是毕节市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大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其它经济效益高的农特作物,成为毕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今年以来,毕节把玉米调减计划分解到各县区,将调减下来的耕地大力发展马铃薯、冷凉蔬菜、食用菌、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中药材、高山生态茶7大优势特色产业。其中,种植蔬菜88.81万亩、经果林75.17万亩、食用菌4.89万亩、茶叶18.02万亩,中药材15.41万亩,举全市之力把毕节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南方最大的夏秋冷凉蔬菜基地等。

与此同时,毕节还明确了全市今冬明春农业生产种植任务,全市累计整合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资金、龙头企业投资等共计107.37亿元投入农业生产。

截至10月中旬,已完成优质蔬菜种植30万亩、食用菌种植1078亩,新增种植中药材2.98万亩,产业结构调整正有力有序推进。

坚持目标导向调强产业

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工作机制抓责任,毕节按照春秋“两季攻势”行动令作战部署,建立了县级为战区、乡镇为主战场、贫困村贫困户为作战单元、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指挥体系。

围绕示范引领抓基地建设。全力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已建成连片种植规模2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78个、食用菌生产规模50万棒的基地38个;新增茶园基地1.62万亩,其中利用我市古茶树资源育苗种植170亩;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个;建成马铃薯规模基地193万亩。

围绕龙头带动抓主体培育。通过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0家,辐射带动农户40余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385个,流转土地面积96.6万亩,带动农户46.7万户,8.9万户贫困户实现就业。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98个,总数达到326个,实现了乡乡镇镇农业园区全覆盖、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覆盖。

坚持市场导向调优效益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

毕节通过围绕农超对接,切实抓好产品销售,并积极开展农产品“泉涌”行动,全力推动“毕货出山”,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遇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多举措开展“农超对接”工作。

毕节还抓住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与毕节开展合作契机,组织多种毕节特色产品进入江南果蔬销售体系,切实打通毕节农产品销往沿海城市各大超市、批发市场的通道。组建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专班,搭建好“农校对接”平台,组织市内各大中专院校食堂就近采购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切实解决本地农产品销售难题。

围绕涉农电商抓销路拓展。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鼓励电商企业拓展涉农业务,积极拓宽农产品网销渠道,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问题。目前全市共建成电商服务站1768个、中期村淘服务站520个、村邮乐购服务站323个、贵农网服务站574个、京东服务网站118个,其他服务站233个;目前签订的200余个农产品产销订单共30余亿元,现已落实销售16亿元。

坚持创新导向调活机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毕节通过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新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不断探索股份合作制、二次返利、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与此同时,毕节还要求充分借鉴“塘约道路”经验,尽快建成一批利益联结紧、运营模式新、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改革试点,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达到富帮穷、穷帮穷、共同致富的目的。

目前,全市建立“塘约道路”试点示范村350个,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1585个,农民参与人数达到7.6万人。持续深化“三权”促“三变”,累计完成259个乡镇、3635个村、176.3万户农户、1447.8万亩承包耕地的审核公示。在全市10个县区有93个乡镇105个村推进“三变”改革市级试点,带动4.5万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1.8万人。

机制的进一步“活”起来,为农业产业的深化调整提供了有效保障,为理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