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贵州:念好“山字经” 种出“摇钱树”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内陆省份,贫困是历史留给贵州的一份“负遗产”。截至2016年底,贵州还有37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脱贫增收,关键在产业,重点是‘输血’变‘造血’。”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贵州省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近年来,贵州省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当成第一要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加强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金融资本和完善农业保险等,使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特色产业开花农民增收有盼

“以前我们村靠种玉米土豆,很多人穷得连满足温饱都成问题,这几年我们种上了白茶,茶叶品质很好,基本上都实现了订单销售,村里家家户户都吃上了‘产业饭’。”站在自己精心管护的白茶基地里,看着茂密生长的嫩白茶叶,贵州省余庆县花山乡隔门山村村民朱光发特别开心。

在这片过去亩产值不足500元的土地上,白茶的种植让其一跃上升到3000—8000元。2016年春,朱光发还没进入丰产期的200亩茶园给他带来了18万元的纯利润。

白茶是一种叶片白化的茶叶。这种茶叶每年只有30天左右的白化期,且只有气温在15-25度间才会有白化的嫩叶,这些嫩叶如不能在白化期及时采摘,就会随着气温的升高变得与普通绿茶一样,也正因此,白茶的市场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绿茶。

“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左右,而在余庆采样的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可达到8%左右,最高的一次采样结果达到9.2%,这成为我们发展白茶种植的最大优势。”在隔山门村民组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在该村民组的29户人家中,有22户都种植了白茶,茶园面积达1800亩。2016年,这些种植户中纯收入超过10万元的就有9户。此外,由于产业的发展,家乡的交通也得以改善,原来的烂泥路变成水泥路,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小汽车。

隔门山村的“蝶变”只是贵州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按照贵州“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以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按照资源禀赋、市场导向和区域经济的理念,全省基本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修文谷堡乡的猕猴桃、三都交梨乡的葡萄、纳雍厍东关乡的玛瑙红樱桃、沿河沙子镇的空心李、岑巩客楼镇的水蜜桃、荔波朝阳镇的蜜柚……昔日的穷乡僻壤,因为因地制宜发展了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靓。

园区搭平台企业来带动

山还是那片山,树还是那些树。但对望谟县洛朗村村民王应兴来说,2016年却获得了不一样的收益。“以前我们种出的板栗,价格低不说,有时候甚至卖都卖不出去。自从县里有了板栗深加工厂,加工厂不仅上门收购,价格也有了保证,这让我们种植板栗的信心也更足了。”2016年,通过与板栗加工厂的“订单合作”,王应兴种植的700亩板栗有了近30万元的纯收入。

望谟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特别适合板栗树生长。早在民国时期,望谟县就有种植板栗树的传统。目前为止,望谟县共有板栗树20万亩,已经挂果的13万亩。然而,由于种出的板栗没有经过加工和包装,不易远程运输和储藏,使得农户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板栗,只能拿到市场上“贱卖”,最便宜的时候一斤还不到一块钱。

“望谟的板栗之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最主要的因为是没有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正当大家对这个产业失去信心的时候,从事工程建筑行业的曾光秀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2014年2月,通过望谟县政府招商引资,曾光秀成立了贵州光秀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并入驻望谟县平洞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政策优势和资金帮扶,迅速建起了集产品研发、无菌生产、冷库储存于一体的现代化板栗深加工生产线,生产的系列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2016年,我们公司的板栗产量为15000吨,产值近3个亿,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生产的量。”曾光秀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公司原材料的供应,公司联合当地村委组建了12个板栗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板栗种植户6000户20000人,其中贫困户1507户5119人。

“没有平台,就无法整合资源,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市场和价值链。”贵州把“现代示范园区”作为贫困地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开放合作、示范带动的重要平台。目前,茶叶、中药材、苡仁米、果蔬等特色产业正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新路。

科技为引领专家来助力

“以前我们都觉得科技很高深,自从罗博士来了之后,我们才知道科技原来离我们这么近,而且还帮助了我们增产增收,让我们脱贫致富。”说起两年前来到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的水稻专家罗德强,60岁的村民戴运富心里充满感激。

素有“柳岸水乡”之称的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从清朝开始就有种植红米的习惯。由于当地红米的营养价值和口感都高于普通水稻,价格也比普通水稻高出很多。不过,因为多年来村民在种植上存在品种杂,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这里的红米种植一直没形成规模。

“多亏了省里给我们派来了罗博士,让我们的红米产量较之过去产量和价格都翻了不止两倍。”戴运富说,为了帮助村民实现红米的产销一体化,解决农户分散种植不易管理的问题,罗德强还通过多方协调,帮助村民成立了黔西县柳岸水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了水稻无公害种植基地和油菜无公害种植基地,注册了“柳岸水乡”农产品商标,以逐步打造洪水镇农产品品牌。

在贵州,得到农家专家“对口帮扶”的并非只有黔西县。为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畅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渠道,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基层解决农业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5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该行动将以县为单位,多层次组建“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的专家团队,建立健全农业专家进基层结对帮扶互动机制,围绕贵州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助推“千乡万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截至目前,贵州省共组织10661名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农业农民,协调引进农业科技服务实体及项目、资金,推进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帮助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946个,帮助落实发展项目1594个,帮助争取上级财政资金6.19亿元,帮助引进社会资金5.34亿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助力,方可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绿色发展。”2017年,贵州将继续把产业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促进农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确保20个贫困县、90个贫困乡镇摘帽,2300个村退出,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以上,让贵州的贫困人口定能如期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