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水城县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

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全力绘好“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多彩画卷。这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水城县的又一次全新实践和深刻变革。

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指出,全面建设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是市委对水城县作出的新定位、新坐标、新战略,是水城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科学路径,是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近年来,水城县坚持以“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基调,以富民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理念、以融合为路径,按照“三年三步走”的基本思路和“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天翻地覆”的目标要求,推动生态与农业、生态与旅游、生态与工业、生态与科技、生态与文化、生态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建设出成效、出经验、出亮点,实现“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绿色崛起。无疑,这是一场“逆水行舟”的新挑战,也是一次“百舸争流”的新机遇。

县委、县政府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把绿色理念贯穿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六路共进”为主要战略路径,坚持把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家园等各项规划统筹起来,坚持“四位一体、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之路。加大对生态旅游、生态科技、生态养生等生态经济的发展力度,形成生态产业链,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努力把水城县打造成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

——坚持走产业生态化之路。切实把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复绿等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注重选择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好、绿化效果佳的产业品种,让经果林变成生态林,让产业带变成绿化带,让产业园区变成生态园区;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坚持走绿色工业之路。支持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对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予鼓励和扶持;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从多方面帮助新兴产业开拓市场需求,尤其是来源于民间的市场自发需求;推进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坚持走多产业融合之路。科学规划好产业套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走出种养加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多产融合发展路子。着力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积极推动水城县工业产业向融合化转型,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渗透,建立产业、企业组织间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走精品化发展之路。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做大做强“水城春”、“弥你红”等优势品牌,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示范农业,加大对玉马产业带的提升打造力度,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精致化发展。

——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在巩固好过去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基础上,迅速掀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高潮,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鼓励节能环保材料企业退城入园,通过节能环保材料示范园区建设,实现节能环保材料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坚持战略导向,谋划改革思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迈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精美农业体系、精致生态体系、精典旅游体系、循环工业体系、绿色家园体系,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

——着力打造精美农业体系。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农业核心,依托八大特色产业,在生态农业规模发展和景观设计上做优做靓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充分挖掘当地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农事习俗,创新性的规划设计各大农业园区,着力打造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型园区,力争打造出八大特色农业观光园;品牌农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立足市场导向,以“产业结构上是精致农业、产品生产上是精品农业、技术路线上是精准农业、设施装备上是精良农业、生态环境上是精美农业、经营主体上是精英农业”为发展方向,注重发展本土优势品种,加大品牌打造力度,着力建设好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省级猕猴桃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水城春茶、水城红心猕猴桃、水城小黄姜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水城特色、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力争每个乡(镇、街道)注册1至2个特色农产品商标,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利用好现代先进技术,不断实现高水平设施农业生产和优化设施生物环境控制,大力推广塑料大棚种养殖技术,实现动植物的高效生产。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适度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实现产业集聚效应,依托茶叶、猕猴桃等八大特色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增强保鲜贮藏、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项目的建设,实施“抱团”式集群发展,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改造农业技术体系,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优先发展水城县优势强的特色农产品,依靠科技支撑提高产出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把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鼓励发展家庭式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这一现代化手段,发展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让公司分别与市内各大超市、社区签订农产品直销合同,利用好农村淘宝等电商资源,建立大数据连接模式,保证农产品“卖得出”;规模农业。按照“能退则退、应退尽退”要求,以粮经比为2:8的目标,确保特色产业种植达到145万亩以上,坚持以“三变”改革为指导,全面总结推广“村企连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在巩固好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基础上,迅速掀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高潮,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以规模化提升产业绿化效果,形成生态效应。加大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推动农业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生态建设的产业化,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产业化的形式实现“双赢”;健康农业。着眼于“大健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示范,推动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调整养殖业生产布局,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可持续道路。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扎实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农兽药超标、抗生素滥用、非法添加、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将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加快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健全监管制度。三是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年内大力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和规范,扩大标准园区的生产规模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比重,建成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城市放心的菜篮子。力争一年打造一个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2017年要完成新街黄精之乡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黄精绿色认证。

——着力打造精致生态体系。生态养生园。全面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对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生态科技、生态养生、绿色工业等生态经济发展力度,形成生态产业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努力把水城县打造成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坚持生态建设、保护、开发统筹推进,全面加大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力度,以“春可踏青、夏可观花、秋可品果、冬可滑雪”特色品牌打造为重点,立足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山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将玉舍森林公园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林海雪原”和生态负氧养生园区;生态产业园。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结构调整精品区、转型发展样板区、三产融合示范区、产业扶贫主导区、美丽乡村先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推进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龙场茶叶园区、顺场蔬菜产业园区等生态园区精致化建设,适度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致富园”“小康园”。以玉舍镇为核心区,带动辐射勺米、都格、勺米、杨梅、坪寨等5个乡(镇)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为5万亩。建设红豆杉生态园2000亩及观光步道、观景台、公路等基础设施,红豆杉药液体检中心1500平方米1个;生态科技园。加大杨梅林场开发建设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以苗圃科研培育、林下种养殖为主导产业为主,民俗风情生态园、围猎场,茶叶、蓝莓、杨梅深加工等产业为辅的生态科技“产学研基地”,全面建成集休闲观光、科研教学、生态循环的杨梅生态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生态文化园。全力打造繁荣发展的“文化生态”,扎实推进米箩布依文化园、陡箐苗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龙场白族文化园等“四大文化园”建设,充分结合文化特点,打响做强海坪彝族火把节、南开苗族跳花节、青林芦笙艺术节等文化品牌,进一步做大“水城农民画”,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一步打造补那、格支、天门、猴儿关等一批特色民族村寨,推动了文化产品变成旅游产品。

——着力打造精典旅游体系。农旅一体。围绕景区景点布置产业,把园区做成景区,把产业做成景点,把农产品做成特色旅游商品,以景区景点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丰富景区景点的内涵和外延,切实把县内九大交通干线打造成产业线、生态线、旅游线、观光线、转型线、致富线,促进旅游与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带动的良好格局,成功打造农旅游示范点50个;工旅一体。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力度,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切实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旅游胜地建设,全力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转变,促进生态产业、新型工业和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组织消费者参观工厂,展示规模化生产基地,规范化管理,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让消费者多了解产品是正规企业生产的,体现工厂的实力、生产规模和管理优势,深入灌输“体验式消费”概念,同时总结经验,把“体验式消费模式”作为招商引资、认知公司实力的有效手段;健康旅游。以玉舍森林公园为核心,以杨梅林场、以朵林场为支撑,建成森林公园天然氧吧养肺基地;以野玉海为核心,大力发展野外休闲、度假、检验、避暑等为主的养生基地。以高家渡为核心,沿北盘江打造青山与绿水相映、峡谷与果园相连、山花与桃花争艳的桃花谷,使北盘江大峡谷成为怡情养心之谷。依托野鸡坪广阔的山地资源和独特亚高原地形地貌条件,加强自行车赛道、滑草、滑雪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基地。依托水盘高速,加强对营盘至哈青至牛棚良子旅游大通道建设,围绕哈青原始森林和贵州第二高峰牛棚良子,打造登山露营基地。同时,鼓励社会参与体育事业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体育培训机构,形成体育、竟技、武术培训、舞蹈培训、农民健身等各类体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9年,力争创建省级健康旅游养生产业示范基地2个,其中野玉海1个、北盘江1个。打造市级健康旅游养生产业示范基地5个,其中漂流基地1个、滑雪基地1个、森林避暑基地1个、农旅健身养生基地1个、温泉旅游养生基地1个;生态旅游。利用好的气候优势、生物多样性优势、生态优势、喀斯特峰丛景观优势,全方位提升旅游价值,把造林绿化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水城县对外响亮的旅游招牌,大力推进浪漫野玉海、激情百车河、神秘北盘江“三大龙头”和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米箩布依风情小镇、龙场白族风情小镇、陡箐苗族风情小镇“四大骨干”景区建设,加快贵州水城杜鹃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将水城县打造成为体验自然、保护生态的旅游胜地。

——着力打造循环工业体系。绿色工业。大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局面;循环工业。以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支柱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等一体化项目,形成煤、焦、电、气、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运用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适用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支持不同行业企业通过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延伸耦合,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扶持现代煤化工、大数据、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特色精深加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煤层气的勘探、建设抽采,着力发展以玄武岩提取高强度纤维及下游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发耳园区产业布局建设力度,以煤炭、电力、新型建材为主导,鼓励和支持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煤矸石发电、综合治理风化煤及煤炭工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垃圾填埋工程、新型干法水泥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水城经开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煤电化及煤电铝循环体系,构建传统产业“煤电+”循环经济生态链,同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清洁工业。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

——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体系。美丽乡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要求,着力打造北盘江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带、玉马线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带等一批生态示范带,每个乡镇打1个以上美丽乡村生态示范村;清洁农村。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把改善乡容村貌作为推进“四创”工作进步的重要推手,以“4干净、8不准”为整治内容,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示范型村寨主要包括百车河、野玉海、天生桥、米箩、龙场等景区、景点和各类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未开发打造的自然村寨。提升型村寨主要包括杭瑞高速、六六高速、水盘高速、水黄公路及各省道沿线人口居住较多,交通便利的自然村寨。普及型村寨主要包括除示范型村寨和提升型村寨以外的所有自然村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县各乡(镇、街道)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依托乡村文化宣传阵地,如村委会院坝、宣传栏、宣传墙、“村村响”等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并在各村居显著位置设置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等内容的宣传标语。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讲堂”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治理农村社会不良风气,倡导移风易俗,杜绝乱办酒席、黄赌毒、传销、非法宗教等现象。积极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努力构建环境整洁、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茧方能成蝶。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要敢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涉险滩、闯急流,更要敢于向“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的懒政怠政问题亮剑。

——着力强化人才保障。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强化业务指导,加大对各乡镇、各村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全面提升“三支队伍”的统筹能力、服务群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推进“两化”发展的能力。依托“三变”改革平台,精心培育和建设一批“双创”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转型作用。聚焦工业转型,实施清洁生产,做好污染控制和废物资源化,构建传统产业“煤电+”循环经济生态链,实现环保、循环、高效、节能化生产。加大绿色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基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生态化景观、循环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精品农业园区,推进双水城区、红桥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三区合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注重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着力强化融资保障。创新思维,探索有利于全县健康快速发展的融资机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按照“银行+政府+资源+企业”的联动模式,采取政府发债、PPP项目合作、项目专项基金申报、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发展产业培育基金等措施,创新融资思路,着力开展融资工作。将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收益低等项目与发展空间大、利润高的项目和产业招商捆绑在一起,要求企业在投资高利润项目的同时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中力量打造对外开放的平台,立足引进的企业,推动以商招商,股份合作招商、科技创新招商等。

——着力强化项目载体。要做好顶层设计,将项目建设目标细化,积极谋划包装一批新材料、新医药、铝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大力发扬项目建设“百日会战”精神,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把握节点,采取“全天候、保姆式”的服务方式,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同时,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形成面上到处开花、点上亮点纷呈的良好格局,野玉海景区、百车河景区、米箩园区、龙场白族风情小镇、陡箐苗族风情小镇2017年要基本建成,北盘江景区要具备初步接待能力。在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中,水城县干部职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谋事的干事创业活力干事被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水城县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蜕变。

“六化一体”创新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按照“岗位公职化、管理制度化、责任明晰化、报酬工薪化、办公现代化、服务便民化”要求,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将村文书纳入国家正式干部编制,将每个村的办公经费从每年1.5万元提高到5万元,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全县201个村(居)基本实现了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

“五连模式”打造“股份农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兜底”的运作方式,以润永恒公司为试点,积极探索创新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全力打造“股份制农业”和“股份农民”新样板,推动“八大特色产业”覆盖千家万户,确保每个贫困农户有2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六业并举”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自然环境恶劣等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了以高端规划建家业、多元投资壮产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份连心创大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百业“六业并举”的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

坚持“五步连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抢抓水城县作为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着力在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方面先试先行,成功探索出了以科学试点“行稳步”、强化统筹“促同步”、依托科技“跑快步”、产权交易“走实步”、长效管理“迈健步”为重点的“五步连环”工作法,快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全列。

“八套组合拳”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精准扶贫的“先手棋”、把党建富民作为精准扶贫的“排头兵”、把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当头炮”、把教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硬拳头”、把生态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新领地”、把“三变”改革作为精准扶贫的“快车道”、把易地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把政策兜底作为精准扶贫的“硬保障”,“十二五”以来累计共实现了24个乡镇“减贫摘帽”,完成9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7.5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5.41%降低到21%。

“六个精准”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在深入推进各类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以精准搭建交易平台、精准界定交易范围、精准规范交易程序、精准严密交易监管、精准强化跟踪服务、精准防控市场风险为重点的“六个精准”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服务工作,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产权交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四个一体化”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紧扣“生态美、百姓富”目标,立足把水城县打造成为“峡谷公园县”的定位,以农旅一体、文旅一体、城旅一体、体旅一体“四个一体化”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以浪漫野玉海、激情百车河、神秘北盘江“三大龙头”为带动,以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米箩布依风情小镇、龙场白族风情小镇、陡箐苗族风情小镇“四大骨干”为支撑,32个多彩农旅示范点相互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十二五”以来全县旅游收入累计达42.91亿元。“四个一工程”创新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模式。结合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大力实施以一村一文书、一村一警务、一村一村医、一村一纪检为重点的“四个一工程”,将村级警务助理和纪检员纳入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公开招聘201名事业编制人员到村担任文书,每个村公开招聘了1名医务人员,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科学化水平,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治五进”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以“党委政府领导治、公安部门牵头治、基层组织落实治、部门配合治、广大群众参与治”和警务进厂矿、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进园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管理“五治五进”工作法,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互联网+监控+视频巡查+人员巡逻+驻村警务”的一体化治安防探体系。

“五铁措施”构建从严治党新机制。坚持铁拳治贪腐、铁腕推改革、铁规锁权力、铁心管队伍、铁面抓作风,建立了党风廉洁建设常态化巡察制度和常态化约谈制度,层层传递压力,层层落实党风廉洁建设的“两个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干部,推动全县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2016年,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十个第一”:即全市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入住,全市第一个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基层团建经验得到国家副主席的批示,全省农业园区第一,全市第一个提出文化方阵的概念,全市第一个拆墙还绿的地方,全市“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建立了全市第一家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全市第一个“三变”博物馆,全市第一个网红首摘猕猴桃打响了“猕你红”品牌。

改革再扬帆,发展在路上。水城县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敢”字开路、“实”字突破、“巧”字聚力、“快”字取胜、“拼”字赶超,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军令如山”的执行意识、“时不我待”的速度意识、“攻坚拔寨”的拼命意识,聚焦重点领域、扭住民生难点、切准发展脉搏,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先行,推动绿色崛起,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建设,全力绘好“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