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开局主动,盘活全局。“十三五”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武宣县提出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城建塑县、农业稳县、商旅旺县、依法治县”发展战略,以“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现代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港口交通物流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基地“三大基地”为主线,强力推进工业提质年、农业提效年、服务业提升年、项目建设落实年、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年、精准脱贫攻坚年、招商工作强化年、城市建设深化年“八个年”活动,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为把武宣打造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内河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节点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绿水仙城”,实现“十三五”开局之年首战告捷打下坚实基础。
A“扩帮转引”强工业
【新闻现场】2月29日,武宣县举行2016年“开门红”项目开竣工仪式,广西武宣亿丰矿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纳米碳酸钙、武宣益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吨光伏玻璃原料生产、广西武宣汇力矿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白云石加工、正大武宣生猪养殖等8个项目举行集中开竣工仪式,项目总投资44.6亿元。
“工业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强。根据市委、市政府“6+1”工作部署,武宣县明确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坚持增量与提质并重,强势推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武宣县委书记兰筱斌在接受“问计春天”——来宾“十三五”开局媒体行采访团专访时说,为抓好水泥、矿业、糖业、铁合金等支柱企业的稳产达产,实现增量与提质并重,武宣将按照“扩、帮、转、引”的思路,抢抓发展新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视角延伸】今年,武宣县提出了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亿元以上、同比增长7%的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3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2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6%,新增培育规模企业8家以上,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8000万元以上。
为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培育打造经济新引擎,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增强工业经济活力,武宣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今年开展“工业提质年”活动中,着重做好“扩、帮、转、引”四方面文章。
立足于“扩”,该县大力扶持优质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企业达产增效、技改升级、新上项目;立足于“帮”,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培育企业“上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培育“上规”;立足于“转”,促进特困企业转产转型,以变求生存、求发展;立足于“引”,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延长制糖、建材等产业链,加快推进城东标准厂房、台湾产业园建设,加强产城互动共建,累积跨越发展正能量。
此外,武宣还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龙丛码头作业区项目、河西工业园区排水工程、长寿大桥至华润公司道路照明工程、华润水泥至中金岭南道路工程、黔东工业园路网改造工程等工作。
B融合发展造新城
【新闻现场】“武宣变化太大了!”4月9日,专程从桂平赶到武宣观看“三月三”活动的陈华松一边感叹一边拍照写感受发朋友圈:“徜徉马鞍山公园,鲜花争奇斗艳;鸟瞰城东新区,绿水环绕;远眺黔江河畔,环江群山如黛,雾如轻纱披绕,工程车来回穿梭,船舶装货出港,一艘艘货船穿行在波光中,农庄依偎在黔江边,俨然一幅多彩的画,一首清丽的诗,更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视角延伸】“武宣提出‘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是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城镇为依托,统筹港口、产业、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城镇布局向滨江、亲水、宜居演进,加快港口、工业园区和城镇之间互联互通,做好‘互融’的文章。”兰筱斌介绍,“港产城”建设规划完成后,全县的交通物流更加便捷,产业发展集群化,武宣将成为一座“绿水仙城”。
武宣坚持“商旅旺县”“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推进西江经济带建设为总引擎、主抓手,积极策划、包装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并争取龙从码头、樟村物流园等项目列入自治区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和“双核驱动”战略重大项目库,努力在西江经济带上做足文章。
在港口商贸物流建设方面,该县加快建设樟村及龙从作业区,目前樟村物流园一期项目10万吨仓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港口功能不断强化。去年,该县拥有运输船舶133艘,占全市总运力的76%。在产业建设方面,县工业园区分成四个片区在黔江河岸“排兵布阵”,通讯网络全面覆盖,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去年,入园企业8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工业总产值91.4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今年向百亿元工业园区目标迈进。
城市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全面推进,作为主要库区的武宣,未来将多出5.61万亩水域,武宣的“水面积”将占整个县城规划面积的18%左右,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完全具备打造广西水城县城的条件。
当前,武宣以“再造一个新武宣”的魄力,强力推进城东新区的建设,该新区规划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64平方公里,可容纳10.8万人。“港产城”规划建设完成后,届时,武宣的交通物流更加便捷,产业发展集群化,更多的就业岗位将使大部分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更美好。
C做强产业惠民生
【新闻现场】近日,记者再次来到东乡镇凤沿村,只见三红蜜柚开出了点点白花,种植户们喜上眉梢,纷纷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又增加多少。
“凤沿村有贫困人口480人。去年,县里实施扶贫计划,采取整村推进战略,用3年时间发展三红蜜柚1万亩。”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斌说,今年,该村新增种植面积4000亩。预计“十三五”末期,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超1万元,成为全镇首个脱贫致富小康村。
武宣扶贫产业不限于水果种植,还有“双高蔗”。近日在武宣召开的全区糖业发展会议暨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现场会,武宣县代表来宾市作典型发言,其经验做法获得肯定。
【视角延伸】近年来,武宣县坚持实施种植、养殖“两个拳头”出击策略,在产业扶贫方面重点扶持发展水果、蔬菜、茶业、桑蚕、食用菌种植、生猪、肉牛、山羊、黄沙鳖、大闸蟹养殖“十大”产业,形成“两个拳头硬,十根手指强”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
目前,武宣有5.5万贫困人口,今年计划脱贫1.9万人。该县将从5个方面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做细做实扶贫台账,实施动态管理;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推进“十大工程”,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瞄准计划脱贫人口,精准落实帮扶资源和措施;建立完善精准脱贫帮扶联系和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强化精准脱贫帮扶责任落实;加快推进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形成精准脱贫合力。
兰筱斌表示,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极强的产业,武宣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工程来抓,依托百崖大峡谷、庄园文化、红色旅游、特色名村等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户外拓展、水上旅游等项目,打造具有武宣特色的乡村旅游带,推进精准化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在核心旅游景区周边,引导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带动就业增收;在山水、生态、人文资源较好的贫困村,加强完善基础设施,融入大乡村旅游开发格局,帮助群众脱贫;在不适宜旅游接待的贫困区域,发展特色农林种养业和旅游产品开发生产企业,将丰富的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通过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等方式,带动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