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来宾精准扶贫:在“特”字上深耕细作

3800多亩高糖蔗长势喜人,4000亩正在平整的土地,也将连片种上高糖蔗。这是记者日前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花山村看到的一幕。

为早日摆脱贫困,这个村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建设连片高产甘蔗种植基地,结束了村民零散耕作的历史,提高了甘蔗种植效益。

近年来,广西来宾市各地把“精准扶贫”的着力点放在深耕当地特色上,一方面把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一批特色农产业渐成气候

来宾位于广西中部,壮、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5%。市扶贫办主任韦兆坚说,尽管来宾盛产名优土特产,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陷入了“富饶的贫困”。

鉴于此,这个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各种特色农产业。

“烂泥地、破泥房,日子苦熬无人知”,这是大瑶山脚下象州县寺村镇喜力屯的贫困景象。市县经过调研,发现这里是规模种植优质葡萄的宝地,于是组织农民建设标准化、生态化葡萄示范园。同时,发动大家集资成立“喜力葡萄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推动下,葡萄产业迅速崛起。

屯里的致富带头人廖泽胜介绍,全屯已发展葡萄1300多亩,年产300多万公斤,总收入12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500多元,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发展深加工,摘取产业链高端果实,为合山市发展特色农业拓出新空间。宏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澳洲坚果庄园是两家龙头企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户土地入股,带动周边80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木瓜、坚果种植。宏美科技公司依托丰富优质的木瓜原料,建起了先进的蛋白酶GMP生产车间,其产品去年通过了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现场评定。

如今,来宾市逐步形成了各县(市、区)均有重点扶贫产业的格局,百香果、育肥牛、桑蚕、石崖茶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托起群众增收致富梦。

一片特色旅游天地正在拓展

“上刀山、下火海”“踩犁头、舂糍粑”,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绝技表演,如今每周都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古占屯村上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入夜,屯里还有篝火晚会,游人与身着民族服装的村民一起,跳起欢乐的民族舞蹈。

古占屯村居民大多是瑶族,近年来,屯里成立了文化旅游协会和多支瑶族文艺队,群众白天扛锄下地,晚上参加演出,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发展了经济。目前,全屯“农家乐”发展到11家,去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46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过600万元。

经过挖掘开发,金秀县已形成多个旅游品牌。观古代民居、游大山风光、品深山名茶等旅游产品,爬楼对歌、百家宴、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说:“瑶族文化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扶贫开发中,充分挖掘瑶族文化资源,提升了旅游品位。”

打造旅游名村,以旅游促脱贫,在来宾各地纷纷开展。

忻城县委书记李朝晖介绍,当地依托莫土司衙署、熏衣草庄园等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取得良好效果。

忻城县熏衣草庄园现已种植熏衣草800多亩,还有大片的马鞭草、格桑花、蓝花鼠尾草、向日葵、美女樱等花卉,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不仅直接增加5000余就业岗位,带动周边近800户贫困家庭增收,而且带动周边乡村食宿、农业观光等一批“小微旅游项目”发展。

现在,来宾各地都有特色旅游项目,如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通过“春桃花、夏莲花、秋油葵、冬油菜”四季花模式,发展“乡村之旅”,象州县闷头村建成占地50多亩的龙眼采撷园等。

一个“精准扶贫”局面正在形成

“这些特色产品都与扶贫对象的照片、电话一一对应,游客可以直接打电话、发微信订购。”在忻城县熏衣草庄园旅游展厅里,忻城县委书记李朝晖一边介绍糯玉米、百香果、古法熬制的蔗糖等农产品,一边介绍上面的贫困户信息。

去年以来,来宾市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工程,根据群众意愿选择项目,实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他们在全面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帮扶对象不同致贫原因,给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方案,让每个贫困户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脱贫项目。同时,全市在县、乡、村三级建立脱贫数据台账,实行动态监测、销号管理。

为突破市场瓶颈,来宾建立发展了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优质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化交易,并通过乡村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技术,推介乡村旅游产品。

来宾市市长雷应敏说:“精准扶贫模式和手段很多,但产业、文化、旅游等扶贫措施都要精准到村到户。我们有信心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