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广西工业经济转型新特征

2016年,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见优的态势。工业经济发展显现“支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企业经营水平逐步提升、工业结构转型不断优化”的新特征,但工业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仍需密切关注。

一、工业生产稳中趋缓,结构转型释放不断优化信号

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12.3亿元(现价,下同),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全国(6.0%)高1.5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2位,西部第5位,在全国和西部版块的位次保持不变,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从近几年增速变化情况看,2016年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与2011年以来增速下滑均超过2个百分点情况相比,降幅明显收窄,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从2016年各月趋势看,一、二季度各月工业增速保持上升态势,1-6月工业增速为7.6%,增幅比1-3月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保持稳定在7.6%,进入四季度后,发展趋势略有放缓,1-12月的增速比1-9月减缓0.1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各月增速波动在0.2个百分点以内,年度生产比较稳定。从三大门类结构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4.6:88.8:6.6调整为2016年的4.3:89.2:6.5,整体行业结构显示轻微变化。

(一)重工业拉动作用继续增强,重型化工业特征继续强化。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652.1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6%,比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60.2亿元,增长3.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5.4%,比上年同期回落10.2个百分点。轻重工的结构由2015年的30.2:69.8调整为2016年的29.6:70.4,轻工业的比重跌破三成,重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增速继续维持较高水平,是拉动广西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经济继续高位运行,内源型比重继续保持不变。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继续保持领跑态势,累计实现增加值4782.9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3%,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2.0%,是拉动广西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36.7亿元,增长7.3%,有力地支撑了广西工业的稳定发展。内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75.6亿元,增长7.5%,比“三资”企业高出0.2个百分点,广西工业的经济性质结构继续保持以内源型经济为主,内源型经济比重为84.3%,与2015年持平。

(三)行业内部结构继续微调,产业高级化发展增强。从2016年和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行业比重看,在40个行业大类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的有22个行业,其中,比重增加幅度超过10%的有7个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减少的有18个行业,其中,比重减少幅度超过10%的有5个行业。广西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有力地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汽车行业稳居首位,2016年广西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18.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汽车整车制造增长10.5%,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9.4%,连续两年超越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农副食品制造业,成为第一大行业,有力带动工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汽车产量从2015年229.4万辆发展到2016年的245.5万辆,增长7.0%,连续两年进入产销两旺的高速发展期,汽车产量排全国第四位,广西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和零配件制造产业供给基地。传统行业潜力可挖,2016年广西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73.6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水泥制造业增长23.6%,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7%,跃居各行业第三位;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完成增加值375.2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69.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6%,居各行业第四位,广西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升级有关的传统行业都获得较快的增长或占比较高,反映广西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比较稳固。电子行业方兴未艾,2016年广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49.7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广西电子行业比重保持提高而增速大幅下滑,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电子行业潜在的内生动力仍需增强。冶炼金行业举足轻重,2016年广西两大冶炼行业完成增加值964.0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4.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广西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是拉动广西工业增长的主动力,构成广西工业转型走向的主因。

(四)高技术产业动力增加,高耗能行业占比回落。以医药、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为主体的高技术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拉动国内外需求旺盛,保持了较快的增速。2016年广西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5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比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8.9%,高于工业整体增速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50.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9.9亿元,其中的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0.29%提升到0.34%;高技术产业中的锂离子电池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幅度分别为33%、29%和7.0%,高技术产业技术动力日益增强。2016年广西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250.8亿元,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9%,比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发展方式悄然发生积极变化。

(五)高端产品迅速扩大,产品内销仍居主流。2016年,广西工业产销率为95.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25种主要传统工业产品中,有19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占76%,其中,原材料类增速较高的有水泥、瓷质砖、钢化玻璃、氧化铝、铝材。装备制造类增速较高的有发动机和汽车。电子产品实现产销两旺,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液晶(LCD)电视机和平板显示器增速均超过20%(见下图)。

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完成销售产值23520.1亿元,增长9.9%,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857.7亿元,同比增长7.9%;工业内销产品完成销售产值22662.9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比出口交货值高2.1个百分点。内外销产品销售产值的比例由2015年的96.3:6.7微调至96.4:6.6,内销产值比重超过九成,在外贸出口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推动广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主要以扩大内需协调拉动为主。

(六)工业经济重心稳定性强,“两区一带”结构调整渐明。广西加快推进“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规划,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新投产项目建设落地,积极培育上规企业,工业经济重心保持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2015年至2016年,广西工业经济总量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稳定于中南部地区经度108.8°E~109.5°E的范围内,在南北方向上稳定在东部地区纬度23.1°N~23.7°N的范围内,广西工业经济总量合力点在时间维上的未变。201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同期全区水平0.8个百分点,与上期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31.2%,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2016年,左右江革命老区(百河崇)工业增加值增长7.4%,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珠江一西江经济带(柳桂梧贵玉贺来,下同)包括广西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重化特征明显,工业经济体量最大,2016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2%,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广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结构增量略高一筹。

二、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效益结构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2016年,广西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出台“41条”降成本政策措施及配套实施意见,着力营造工业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促进工业企业效益提升。工业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服制约工业效益提升的瓶颈和短板,企业经营利润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经济效益逐步优化。

(一)企业经营实现较理想的盈利,经济效益构成指标呈趋好的态势。2016年,反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总量的总资产15838.8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97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实现利润总额1287.7亿元,同比增长8.9%。反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效益强度的资产负债率为61.5%,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23次,同比增加0.11次;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85.6%,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利息支出196.4亿元,同比下降4.4%;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47.6元,比上年同期提高3.7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134.3万元,同比提升10.0万元。

(二)亏损企业亏损面、额下降,主要优势行业经济效益改善。2016年,广西亏损企业877家,同比下降2.7%;企业亏损面为15.7%,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13.4亿元,同比下降30.3%。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利税总额544.4亿元,同比增长8.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占全区利税总额的比重为23.8%,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利税总额217.5亿元,增长10.2%。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利税总额899.0亿元,同比增长6.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比装备制造业低2.0个百分点;占全区利税总额的比重为39.3%,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有色冶炼利税总额49.8亿元,增长66.0%;黑色冶炼利税总额169.9亿元,增长33.0%。2016年,食品、木材加工和医药制造业利税总额分别达到45.2亿元、90.4亿元和6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8.8%和15.8%;三个行业占全区利税总额的比重为8.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好于高耗能行业,食品、木材加业和医药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改善,说明广西工业制造业主要行业转型加快,企业经营水平整体提升。

(三)就业扩容能力稳中略升,劳动力行业分布有所改善。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163.6万人,同比增长0.9%。从劳动力投入的行业分布来看,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从业人员平均数分别同比增长4.7%、6.5%、6.9%、4.7%、2.4%和7.4%。食品制造、木材加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广西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持续保持较高占比和较快增长。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皮革、造纸、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行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从业人员平均数分别同比下降3.7%、8.2%、5.4%、5.0%、1.2%和5.9%。

三、广西工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总体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推动了广西工业用电量、货运量、主要工业产品价格等先行指标回升加快;对广西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效益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稳定,结构转型发展态势良好,但广西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工业经济转型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一)广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能耗来实现,转型动力主要依靠资源支撑,特色产业处于低效益、低质量、低增长的状态。加快资源型产业“二次创业”,提高整体工业产业层次水平势在必行。

高耗能行业高投低效。广西以资源型的工业格局极易受市场价格变动和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同时,行业生产投入高,但企业经营获利能力较弱,构成经济转型的瓶颈。2016年,广西六大高耗能行业以占全部规上工业45.2%的资产产出了37.9%的增加值,经济体量接近四成,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4.3%,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但转型升级成效并不明显。从能源消费看,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4965.5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3.7%,也就是说,六大高耗能行业以超过八成的能源消费,才产出不足四成的增加值。从生产用电情况看,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7.2%,用电量大且电价高,也是广西资源型行业投入成本相对高于其他省份的重要原因。从经济效益看,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8%、成本费用利润率5.7%,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9、0.6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2.0%。

高技术产业转型步伐偏慢。近年来,虽然广西高技术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得到稳定的发展,但这些产业的层次总体不高,行业结构存在短板,整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阻碍企业转型步伐。2016年,广西增加值增长雄居各行业首位的汽车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3%,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3、2.0个百分点;广西汽车产量虽然排全国第四位,但消费热点的家用轿车仍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在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的七个省份中,广西轿车占汽车产量的比重最低,仅为3%左右;2016年,广西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比只有8.4%,同比增长8.9%,增幅比2015年(16.9%)下降8.5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9.6%,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工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广西工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居高不下,实体经济流动资金短缺,成产品库存压力有增无减。加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提高工业企业经营获利水平迫在眉睫。

企业经营成本看涨。2016年9月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催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提升,出现“剪刀差”的态势。1-12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98.1%,逼近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9.1%;12月,40个行业大类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外,其他36个行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增长,使大部分制造企业生产上升。同时,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企业加薪招人留人也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工业生产面临着结构性失衡。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快0.7个百分点;企业“三项费用”同比增长5.9%,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有待提高;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3元,比上年同期上涨0.6元,40个主要行业中,煤炭采选、纺织、化学、黑色、有色等行业成本超过90元,31个行业成本比上年不同程度上涨。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近年来,广西多数企业面临着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使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7.7%,表明贷款存量有所下降,新增贷款余额不足;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国有控股企业低6.9个百分点;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比上年同期增长12.1%,比国有控股企业应收账款增速高11.85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回笼时间跨度大,流动资金不足,已成为企业经营运行困难、新产品开发力度弱的主要因素。

产品库存压力加大。2016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1778.4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产成品存货786.5亿元,增长8.2%。从2016年底前四个月的趋势看,广西工业存货总量呈逐月增加的态势,1-9月、1-10月、1-11月、1-12月存货的增速分别为-1.8%、-0.2%、3.3%和9.5%,其中产成品存货的增速分别为0.9%、2.7%、6.0%和8.2%。分行业看,2016年传统行业产成品存货有增无减,农副食品加工业产成品存货增长19.9%、食品制造业增长1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7.1%、烟草制品业增长85.7%、纺织服装增长77.5%,增幅均不同程度高于去年同期;

(三)广西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较弱,投入结构对工业经济转型的拉动处于低端水平,创新驱动相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引领工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落后。2015年,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14.7%,同比下降8.2%,占比居全国第30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9.5%,居全国第31位。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2005件,居全国第19位;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9%,居全国第22位;研发机构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企业研发人员的比例只7.7%,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西部第8位。

研发投入强度处于低水平。2015年,广西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为76.9亿元,比上年下降9.4%,同期全国增长8.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48%,低于全国1.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强度分别为0.44%和2.50%,仅比整个制造业高0.03和0.86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较弱。2015年,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新产品开发项目2027个,比上年减少406个;有新产品销售的企业占12.0%,低于全国18.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6位、西部第9位;新产品销售收入1522.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1.1%,低于全国7.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居西部第4位。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仅为6.0%,低于全国45.0个百分点、低于西部5.4个百分点,居西部第9位。

(三)广西工业经济转型动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较低,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力不够。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推动产业高级化的内在动力刻不容缓。

对工业转型的理解存在误区。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工业转型升级持续热议不断,却也存在对转型升级的误解。个别地方把企业增加同类产品生产线,或企业产品作了无技术含量的新包装,或以招商引资为由重复引进只在增加同行业企业的数量的传统项目,或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为高耗能企业开绿灯而视为产业转型升级,其结果是,产品的生产链并未延长,整体行业结构依然如旧。2016年,广西新上规模的447家企业中,属高技术行业的只占6.7%;2015年,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列全国倒数第二位。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偏低。信息化是加速推进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特色产业集群化的着力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既是“互联网+制造业”的特征之一,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从供给角度看,广西工业信息化整体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15年,广西电子信息信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不到2%;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值16:1,而全国同期为2.6:1;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产业链制造低端,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发展滞后于整机发展。从需求角度看,2015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计算机总数为27.3万台,拥有网站数1090个;食品制造、石化、非金属矿物、冶炼、汽车、电气机械、电子和电力等主要行业拥有计算机的比重分别为1.7%、4.6%、4.9%、6.8%、12.6%、2.4%、5.4%和26.8%,其中只有汽车、电子和电力行业拥有计算机的比重高于其增加值比重,冶炼相差7.8个百分点,表明广西工业生产企业对信息产业需求的强度还未能达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低水平的工业信息化导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力不足。

政策措施尚未来完全到位。2016年,广西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势,密集出台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政府“有形的手”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工业结构转型。宏观方面:制定了《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推动广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方案》;产业方面:制定了石墨烯产业、建材工业、医药产业、有色金属工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等重点产业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创新方面: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实施办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扩大铝产品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化解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推动落后装备与技术的淘汰与退出。从实施效果看,2016年,全区电解铝产量增长36.1%,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4.8%,提高3.0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增加1542辆;全年累计压减钢铁产能205万吨,压减煤炭产能236万吨,新淘汰落后产能炼钢42万吨,政策效果已有所显现。但广西石墨烯产品和生物产业几乎空白;建材产业增加值中的水泥产业还占近三成;医药产业增长2.7%,同比下降6.5个百分点;有色产业增长10.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3D打印机、数控机床装置、传感器、轨道交通装备等智能制造产业中的重点产品了了无几,政策效果尚未达预期。

四、广西工业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突破口和着力点

当前,新经济环境对工业经济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工业是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解决广西工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工业转型之路,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提高广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为核心动力,提升广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走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是打造传统产业中的新优势,推进工业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把创新驱动提到首位。工业企业劳动力、产品生产原材料、环境保护等成本的提高,必然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因此,提升创新能力,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减轻生产经营压力的关键所在。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优势工业企业走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兴桂和自主品牌战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引导支持发明专利和开发专利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以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转型。

把政策支持提到重要位置。广西传统工业企业以加工或代加工为主,自主品牌较少,核心竞争力较弱,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能力不够强,需进一步从供给侧解决工业转型偏慢的问题。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尽快在若干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工业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以企业话语权主导工业经济转型。

把推进品牌战略列入绩效考核。广西支柱产业过度依赖石、矿、木、煤、水等资源,受制于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关键核心技术失去主动权,品牌效应缺乏话语权。因此,政府应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强化经济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整合产学研合作资源,突破工业发展的瓶颈,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绩效考核之内生动力引导工业经济转型。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聚集平台,加强与先进地区工业技术合作,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转移之路,使工业发展规模化、产品生产配套系列化、产销衔接最大化,是实体经济转型扩大发展成果,实现工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集中资源、夯实载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要全力扶持、打造好现有1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继续加快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强化国家级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积聚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企业群体优势,提高广西工业集聚水平。

利用优势,完善功能。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完善现有产业集聚区(带)功能,努力打造临海的石化、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沿江的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建材等现代产业体系,沿边有色金属、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生态型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比较完整、高加工度、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园区高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

承接产业,特色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深化与广东、港澳台合作,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扩能增效,支持具有跨省、跨境元素的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和投产,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化园区。

加强合作,增加效应。进一步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作用,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依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园区,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内部及经济带之间的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的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三)以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为突破口,做大支柱产业规模、做精特色产品,为企业增强转型动力获取更多主导权,是推动广西工业由资源型向技术主导型和管理创新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抓机遇提升工业转型层次。工业转型不仅包括传统制造业行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产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产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产业从低端化转向高技术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广西工业产品结构粗放,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已显露出广西工业转型与我国发达省份的差距。因此,广西要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层次间转换,提升产品附加值。

抓宏观优化工业转型构架。从规划制定、项目引进、金融创新、财税政策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支持、扶持一批具有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潜力的企业做强做大。要在区域布局上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各地以“智能”、“高端”和“先进”等概念化的称谓同类相争。要立足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加大食品、日用化工、医药和金属制品等轻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轻工业规模经济效应。

抓微观提高工业转型质量。从战新产业内部的细分转换入手,充分利用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铝工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研发设计、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技术综合水平,重点建设一批IT产品、智能装备等重大项目,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四)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强力推动企业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发展可持续,使资源利用达到最高效应,形成绿色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明智选择。

对劣质存量强力推动“去”。目前,传统产业在广西的工业经济存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占比居高不下,工业转转型发展方式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到优化,必须分行业、分地域施策调整存量。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政策,以去劣存优的决心加大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电解铝、煤电等行业去过剩产能力度,优化存量工业,激活新的增长活力。

对分散产能大力推动“聚”。以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落脚点,以去散求聚的力度整合现有行业、重构企业、重组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能结构,以去旧求新的措施强力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的节能、节水、降耗、增效和环保,全方位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对弱势企业助力推动“补”。制定投资扶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加大财政对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鼓励落后产能生产企业退出市场。加大对实体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互联网+”模式的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受益面窄等问题,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壮大补实短板行业。

(五)以增量作为工业转型的主要动力,加强体制机制的驱动力,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的推动作用、投资的拉动作用,推进工业转型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造顺畅的全流程机制体制,是实现广西工业结构战略性转型的理性之举。

找准撬动杠杆。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以找准市场资源配置为切入点、落实政府支持政策为着力点,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要着力打造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体制、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突破工业转型发展瓶颈的关键环节,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整合金融资源。不断完善和创新多元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以鲜活、高效的金融体制给重点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

重视投资拉动。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引导促进各地重视支持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等行业的投资,加强重大项目的拉动力,提升园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发挥工业投资转型的促进作用。

树品牌立标准。继续实施质量兴桂战略,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加强对名牌产品申报的审核,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信用和影响力。充分重视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和实施去产能标准和环保标准,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研究制定广西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责任激励引导。强化政府的监督和问责作用,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形成各项措施执行到位的倒逼机制,切实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阻碍工业生产的诸多顽疾,使工业转型导向目标内化为工业管理部门、工业企业的自觉行动。

  • 获取方案
  • 扫码联系
    扫一扫关注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400-6666-735